和吐谷渾聯軍有上十萬人馬,攻打西平郡諸城池,一時間西平各地狼煙四起。
就在此時,叛亂的羌人突然得到一個訊息:他們的老窩正在被攻打。
原來,張方大軍明面上是在金城修整,實際上他早就偷偷派部下領了大軍,取道隴西直取羌人老巢。而他自己卻依然領了數千府兵,加上從附近抽調的民兵部隊,裝作大軍主力仍然在金城的模樣。
八月下旬,晉軍突然從隴西郡對河湟谷底的羌人部落發起了進攻。參與叛亂的羌人絲毫沒有想到在他們身後會出現朝廷大軍,加上主力又盡在西平郡,哪裡是大晉虎狼之師的對手?留守的羌人只好一面勉力抵抗,一面派人到西平求救。
幾日後得知訊息的羌人叛軍,哪裡還願停留,當下就要回軍救援,慕容吐谷渾雖然心有不甘,也只好先撤再說。
而此時的涼州各地的廂軍、府兵,已經得了張方的將令,密領除西平以外其他各郡府兵和留守的廂軍共五萬人,埋伏於積石山(今阿尼瑪卿山)中。當羌人和吐谷渾聯軍進了埋伏圈之後,大軍突然殺出。
雖然大晉早在數年前就調集部隊到西北高原上進行適應性訓練,但仍然有部分軍士無法適應高原環境,為了以防萬一,張方並沒有讓大軍上前廝殺,而是仰仗晉軍犀利的火器進行遠距離射殺。
由於晉軍早已經佔了險要,再加上以逸待勞,這下子只殺的十萬聯軍人仰馬翻,首先崩潰的是戰鬥力較為差勁的羌人,羌人眼見形勢不妙,紛紛下馬投降,只有那慕容吐谷渾,領了數千殘部,倉皇西逃。
西北至此一戰就解了危局,大戰之後,早就膽寒的西北諸羌紛紛歸附大晉,就是一些已經歸附了吐谷渾部落的羌人也開始脫離對方,宣佈重新歸附大晉。這樣一來,不但削弱了吐谷渾的實力,還極大的提升了大晉在西北的威名!
到了九月初,張方繼續發揮穩紮穩打的作風,他一邊親自領兩萬七千騎兵追擊慕容吐谷渾,另一邊通知涼州刺史府加大安撫西北諸羌的力度,爭取早日安定諸羌。
張方先是領兵到達河湟羌人佔據的地盤——洮水上游和黃河上游南岸地區,接受整編這裡的羌人部落。張方毫不客氣地將這個地區的百餘部落近五千戶共五萬餘人按照草原均田制進行“收編”,並且做了區域重新劃分。
收編整頓以及“鎮壓”一些跳樑小醜的亂事之後,張方將第一批“歸順”的百餘位羌人首領連同他們的家人護送出河洮經武都直入梁州。他們將會帶上朝廷贈與的財富和“優待證書”被分別安置在大晉內陸縣城裡過上土財主的幸福生活。
九月上旬張方的目光終於移向了西海。
西海這個地方可是個好地方,本來按照吐谷渾的“發展規劃”,這裡應該是將來吐谷渾的中心地區,只是現在還來不及進行大開發而已。
得知晉軍前來圍剿吐谷渾,吐谷渾部落早就鬧翻了天,打回去吧?他們還不夠實力;可若縮在這裡吧?晉軍早晚會打過來,到那時又該怎麼辦?
而且隨著西北的形勢日益明朗化,不但西海地區的諸羌人開始疏遠吐谷渾人,就是他們隊伍中早些歸附的羌人也開始三三兩兩離去,到最後吐谷渾只能聚集起不到三萬人,頗有點樹倒猢猻散的味道。
接著吐谷渾族人就聽到了晉軍將參與叛亂的羌人貴族首領給殺了個乾乾淨淨,這個訊息更加讓吐谷渾人心驚膽戰。最後吐谷渾只好領著最後一支吐谷渾騎兵在西海與晉軍決戰,不過決一死戰的吐谷渾人並沒有在決戰中取得勝利。
在這場決戰中,吐谷渾父子戰死,大批吐谷渾士兵不是戰死就是選擇了投降。隨著吐谷渾最後一支騎兵被消滅,分佈在西海周邊草原上的吐谷渾部落開始分批向晉軍投降。
進入到西海地區的晉軍並沒有對這些吐谷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