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2章 千年龍虎榜

糊糊:“明英宗本人是偏愛北人,不喜南人,但也承認北人文雅不及南人。

想要實行南北卷的明仁宗也說過,北人學問遠不逮南人。

景泰二年的時候也有說法,江北之人文詞質實,江南之人文詞豐贍。

明末顧炎武更是大開地圖炮,說北人八股之外,一無所通者比比也。

雖然現在明清八股文一直被罵,但不得不說在它樹立起了一個科舉的標杆。

科舉制度在元朝被玩壞了,一半的統治時間內被廢除。

開科總共才16次,取士1000多人,是自科舉制度建立以來,取士最少的朝代,而且之中還存在徇私舞弊、種族歧視等眾多問題,註定難以長久。

元朝科舉實行的時間短、規模小、錄取人數少,元代官僚總數為人,透過科舉入仕的人不足5%,漢族所佔的人數更是少之又少。

科舉考試考場分為兩種,一種是蒙古、色目人的考場,一種是漢人、南人的考場,蒙古、色目人只考經義、對策兩場,而漢人、南人還需要加試賦與雜文各一篇。

蒙古、色目人面對的題目比較簡單,漢人與南人面臨的難度則像萬人爭過獨木橋一般。

如果蒙古、色目人願意參加漢人、南人的科目,中選者加一等注校,而漢人、南人根本無權參加蒙古、色目人的科目考試。

在二者的人口基數對比下,可以想象有多麼不公平。

而且漢人和南人衝過獨木橋順利入仕,他們的仕途起點與高等級的兩族也不相同,中選後的蒙古、色目人一般就任六品官,漢人、南人則逆降一級,由此足見當時統治階級對漢族人民的輕視。

元朝的統治者不重視科舉,明初就要重新立起規範,該怎麼考怎麼寫。

八股文的格式明明白白放在那裡,應試教育從某種程度上拉平了教育資源的差距。

北人學問不及南方,所以集體落榜是正常的?

肯定不正常呀!

前面幾科都有北人中舉,雖然不多,但是有。

洪武三十年會試,一個北方人都沒有上榜,不說是不是皇帝執政出現偏差,導致北方文氣大降這種政治性問題。

詆譭者都可以說一句,皇帝無道,北方一年比一年差。

朱元璋眼裡揉不得沙子,洪武四年第一次會試,就有下第舉人謗毀考官的現象發生過。

當時朱元璋認為這幫考生沒考上,不反思自己,反而逞私忿謗毀考官,真是一點禮讓廉恥都沒有,並表示以後要還有這種事,就要出重拳。

但洪武三十年的會試,朱元璋卻派人複核,這種態度的變化足以說明當科錄取情況確實不太正常。”

劉徹:“難道真是集體舞弊?”

糊糊:“科舉有糊名謄抄之舉,是否能斷絕判卷不公?

答案是不可能。

只要是主觀題,就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是人就會有喜好和偏見,哪怕本人不自知。

如果這種“主觀”意見被排除後,仍然有相當大的操作空間。

洪武時期只是規定了考試的文體‘略仿宋經義’,八股文是在永樂至景泰是八股文萌芽,天順至弘治才是其成熟完備時期。

南北文風迥異,閱卷者不一定知道考生具體是誰,但大概能猜出是南是北。

以明初官員的組成,他們的閱卷偏好不言而喻。

哪怕非專業的文學研究者,面對李白杜甫的冷門詩,大致也能區別出是誰寫的。

何況專業搞文學的閱卷官。

北宋嘉佑二年有一場科舉號稱千年龍虎榜。

主考官是文壇盟主歐陽修,副考官王珪,李清照的外祖父。閱卷老師是梅堯臣,都是北宋文壇的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