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衝入皇宮動手。
動手前一晚,謝晦、檀道濟在禁衛軍大營共宿一室。
謝晦非常緊張、整夜睡不著;而檀道濟則挨枕即眠、狀若無事。
廢黜皇帝這種事,他幹得如此絲滑、輕描淡寫。
幹過第一次,那麼幹第二次、第三次…就沒有任何心理障礙,不會畏首畏尾。
——皇帝這樣判斷檀道濟。
——檀道濟這樣判斷皇帝的判斷。
檀道濟本人對自己也做了一番分析,得出的結論竟然也是:自己一旦大權在握,應該真的會廢了劉義隆。
——這與劉義隆的結論是一致的。
出發點不同,結論竟然一致。
只能說“英雄所見略同”這句話,不是無稽之談。
劉義隆寧願冒險也要派到彥之領軍;到彥之搞不定才請檀道濟出馬。
——這擺明了就是對檀道濟心存戒備、信不過。
檀道濟不是傻瓜。
他可不願做白起、韓信,為劉義隆掃平敵人,最後落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結局。
那次被劉義隆請出山,檀道濟也沒理由推辭。
他思來想去,最後採取了一套保全自己的策略,得以在那次北伐中全身而退。
而戰爭的程序變成:檀道濟軍隊與魏軍對決時,幾乎逢戰必勝。但次次到關鍵時刻,都被魏軍劫了糧草。
宋軍因此無法採取進一步軍事行動、擴大戰果。
檀道濟甚至留下“量沙充糧”這樣的千古美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後面更精彩!
其實,擅長沙盤推演的軍史愛好者,一眼就能看出這裡頭破綻百出。
檀道濟那次北伐,不是正在籌糧,就是在準備籌糧的路上。
裝精演戲有些玩過頭了。
他統帥的大軍,幾個月裡,都在青州轄區的郡縣打轉,與魏國大軍周旋。
被皇帝寄予厚望的檀道濟,打了無數勝仗,卻始終衝不出青州,去解救朱修之的滑臺之困。
最終,宋國那次北伐,以失敗收場。
後來計算功勳值時,檀道濟作為統帥,他指揮的戰役勝多輸少;作為個人,他斬敵無數。
因此,戰後,劉義隆還得給檀道濟加官晉爵、獎賞錢財。
這樣一來,檀道濟算是把劉義隆得罪死了,遭到對方加倍忌恨。
這也許是檀道濟失誤、老謀深算過猶不及。也許他是無奈、自己的盲盒裡根本沒有上籤。
反正檀道濟的結局是:劉義隆選擇與兄弟劉義康聯手,穩住朝局、控制京城禁軍。然後強勢將檀道濟本人及八個兒子,一舉全部殘忍剷除。
只給檀家留下一個孫輩男丁。
這可能是劉義隆給老爹劉裕留點面子。
……
歷史評價皇帝,分文治、武功兩個方面。
劉義隆的文治水準,應該在85分以上。超過史上絕大多數帝王。
他在位的二十多年,減免農戶賦稅、大力推動手工業、給商人很高自由度。
因此,江南糧食多數年份豐收、工業進步極快、商業發達。
可是他的武功水準,實在不咋地。可能到不了50分。
這次北伐,他把寶押在老油條王玄謨身上,派他擔任主力中的主力。
王玄謨來自太原王家,東漢司徒王允後人。
他早年投靠太尉劉裕,資格很老。但一直是擔任參軍、司馬這樣的參謀職務。沒有做過統帥。
他喜歡引經據典談論國事,對軍事素養欠奉的劉義隆來說,有點像武侯再生。
而軍中老將都不以為然,視其為趙括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