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是用來對付英國戰列艦的,常薦新不想這麼快就讓主力上陣。當然,常薦新並不是沒有辦法給薩摩維爾製造一點麻煩。
第三特混艦隊內編有16艘“城市”級驅逐艦,其中有兩艘因為機械故障留在了直布羅陀,另外還有三艘派出去執行警戒任務沒有返回艦隊,戰鬥打響的時候,常薦新手裡有11艘驅逐艦,其中第2驅逐艦編隊有完整的編制。常薦新將這個編隊的8艘驅逐艦全都留在了戰列艦編隊的後方,在英國的驅逐艦發動衝擊的時候,他也下令讓第2驅逐艦編隊對薩摩維爾的戰列艦編隊發動了進攻。因為第2驅逐艦編隊沒有能夠及時機動到位,所以直到巡洋艦編隊與敵人交火大概半個小時之後,也就是在三點十分之前,這八艘驅逐艦才轉移了過去,並且做好了魚雷攻擊準備。
三點過十分,當第2驅逐艦編隊分散成疏散佇列,並且開始加速的時候,常薦新下達了開火的命令。英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對驅逐艦的威脅最大,因此,他首先命令五艘戰列艦集中炮火轟擊了位於東南大概12海里外的英國輕巡洋艦編隊,用巨炮為發動魚雷攻擊的驅逐艦開路。
這也是當天晚上,雙方在正式炮戰中戰列艦打出的第一輪齊射。“南寧”號上9門400毫米口徑的巨炮的怒吼拉開了戰列艦齊射的序幕。當時,英國的輕巡洋艦編隊距離“南寧”號大概12海里,距離第2巡洋艦編隊大概8海里。在之前的戰鬥中,那六艘輕巡洋艦一直在用炮火掩護衝鋒的驅逐艦,可是英國海軍輕巡洋艦上的6英寸火炮的威力不足以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威脅到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因此其炮火支援的效果並不明顯。而薩摩維爾坐鎮指揮的戰列艦編隊還在其輕巡洋艦編隊後方大概3海里處,因為受到雷達效能的限制,根本就無法用巨炮壓制對面的那些重巡洋艦。很明顯,英國艦隊有點脫節了,薩摩維爾也擔心過於靠近會遭到對方戰列艦的轟擊,而且當時八艘戰列艦還沒有完成編隊,因此,薩摩維爾就很難用戰列艦上的巨炮掩護驅逐艦發動魚雷攻擊。
實際上,到此時,雙方的戰列艦仍然沒有交上手,就算常薦新已經下令向英國的輕巡洋艦編隊開火,可是在12海里的距離上,戰列艦巨炮打出的炮彈很難準確命中小巧靈活的輕巡洋艦,最多隻能迫使英國輕巡洋艦散得更開一點,無法集中火力阻攔發動魚雷攻擊的哪些驅逐艦。戰場上最為活躍的還是雙方的巡洋艦與驅逐艦,這也算得上是兩種不同設計風格的輔助戰艦之間的一次經典戰例,同時也證明了唐帝國海軍在發展巡洋艦與驅逐艦方面的先進性。
在唐帝國海軍堅持建造重巡洋艦,並且使驅逐艦大型化,以代替之前不可或缺的輕巡洋艦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在第一次全球戰爭期間,唐帝國海軍的輕巡洋艦在戰場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偏遠戰場上,輕巡洋艦比驅逐艦更適用,而且其火力足以壓制住敵人的驅逐艦。另外,重巡洋艦本身就是“條約產物”。在《海軍軍備條約》簽署之後,世界各列強建造戰列艦的競爭受到了極為嚴格的限制,在無法建造更多的戰列艦的時候,各海軍強國都認識到,巡洋艦將成為左右海軍實力的重要力量,而《海軍軍備條約》對巡洋艦的限制是比較寬鬆的。在這一情況下,唐帝國,口木,美國等國都在條約的框架範圍內,盡最大努力的建造出速度快,火力強,適航能力好,但防護能力卻稍差一等的巡洋艦,而這就是後來的重巡洋艦。
正因為重巡洋艦本身是“條約產物”,因此在帝國海軍內有很多人反對發展重巡洋艦,認為更便宜,且效能已經足夠的輕巡洋艦更適合未來的戰爭。這一思想也存在於其他國家的海軍之中,比如英國就沒有建造過重巡洋艦,而是大力發展輕巡洋艦,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