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章 新徵程的路上

在那片被歲月磨礪得堅韌不拔的黃土地上,1951年的延安,春日的陽光雖不甚熱烈,卻也足以照亮人心中的希望之火。小村莊依山傍水,靜謐中帶著幾分新生的活力,而這一切的變化,皆源自一位名叫張嘎的年輕軍人。

清晨,薄霧繚繞在村頭的小溪上,幾聲雞鳴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張嘎身著樸素的軍裝,腳踏黃土,步伐穩健地走在村間的小道上。他的臉上掛著溫和的笑容,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彷彿能穿透這薄霧,看見村莊未來的模樣。

“嘎子哥,這麼早啊!”村頭的李大嬸正忙著餵雞,見到張嘎,熱情地打著招呼。

張嘎停下腳步,回頭笑道:“李大嬸,早。這春耕就要開始了,我得先去地裡看看情況。”

“哎呀,你這孩子,剛從戰場上下來,也不多休息幾日。”李大嬸心疼地說著,手裡卻不停歇地撒著穀粒。

“休息?咱村裡的事,哪一件能等啊。”張嘎笑著搖搖頭,繼續前行。他心裡清楚,這片土地,這些鄉親,才是他此刻最應守護的戰場。

來到村邊的田埂上,張嘎望著那片略顯貧瘠的土地,眉頭微蹙。他知道,要想讓村子真正富起來,農業發展是頭等大事。於是,他召集了村裡的幾位老農,圍坐在田邊的大槐樹下,開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田間會議”。

“大夥兒都知道,咱村的地,不肥,水也不多,但咱有的是力氣,有的是智慧。”張嘎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有力,“我想著,咱們能不能學學外面的新技術,改良土壤,引進良種,讓這荒地也能長出金疙瘩來。”

老農們面面相覷,有的疑惑,有的興奮。老王伯首先開了口:“嘎子,你說的這些,咱們可都是頭一回聽說,能成嗎?”

“成不成,試了才知道。”張嘎的眼神中充滿了信心,“咱們可以先找一小塊地做實驗,成功了再推廣。”

就這樣,在張嘎的帶領下,村裡人開始了艱苦而充滿希望的嘗試。他們翻土、施肥、引水、播種,每一個環節都傾注了汗水與心血。而張嘎,更是親自上陣,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的身影成了田間地頭最堅實的依靠。

轉眼間,夏去秋來,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曳生姿,預示著豐收的到來。當村民們第一次看到那片實驗田裡的稻穀比往年更加飽滿、更加金黃時,他們沸騰了。

“嘎子哥,你真是咱村的福星啊!”村民們圍在張嘎身邊,臉上洋溢著前所未有的喜悅。

張嘎笑著擺擺手:“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

但他心裡明白,這只是開始。為了讓更多的村民受益,他提議成立農業合作社,集中力量辦大事。在他的推動下,村裡第一個農業合作社應運而生,不僅解決了農具、種子等生產資料的短缺問題,還提高了生產效率,讓村民們嚐到了合作的甜頭。

與此同時,張嘎還沒有忘記村裡的孩子們。他深知,教育是改變命運的關鍵。於是,他又一次站了出來,提出在村裡創辦小學,讓孩子們能夠讀書識字,開闊眼界。

“知識就是力量,孩子們的未來不能耽誤。”張嘎在村民大會上堅定地說。

起初,有人擔憂資金問題,有人顧慮師資不足。但張嘎用自己的行動打消了大家的顧慮。他四處奔波,爭取上級支援,又動員村裡的知識分子和退伍軍人擔任教師,甚至自己也在課餘時間給孩子們上課。

學校建起來了,朗朗的讀書聲開始在村莊上空迴盪,那是希望的聲音,是未來的呼喚。

除了農業和教育,張嘎還心繫民生,扶貧濟困,抗災自救。每當有村民遇到困難,他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無論是幫助孤寡老人修繕房屋,還是帶領村民抗擊自然災害,張嘎總是衝在最前面,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