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的公學以外,大部分都是私人開辦的一些學堂,講的也並非是編好的教材,而多為自己的思想主張。穎川書院也差不多,他是由荀氏所創立的。
而這個荀氏,也是東漢有名的大族,地位不下於袁氏。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及其多。但是荀氏完全是靠清明,是在“黨錮之亂”之中受迫害然後“下鄉教書”的一族。
荀氏本為潁陰望族。爽父荀淑為戰國荀卿第十一世孫,品行高潔,博學多識,有“神君”之稱。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當時被人稱為“荀氏八龍”。荀爽是“荀氏八龍”中的第六位,若論才學,則數第一。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的評贊。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延熹九年,太常趙典舉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漢語》、《新書》等,號為碩儒。這個書院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可惜的是自從黨錮之亂以後,黨禁甚嚴,士人多受迫害,荀爽又是當時清議界的領袖人物,在宦官們列出的黑名單上都是個打著紅叉的人名。所以穎川書院和大多數的書院一樣,已經成為了一個正規的學術論壇,加之因為荀爽的名聲在外,素為士人所推崇,名門望族的子弟也大多送來學習。因為有了這些人物的加入,書院儼然成為了東漢第一大書院。
記得在《三國演義》中,曹操還曾經問過別人“為什麼穎川多才士”。想來也是穎川書院的作用了。不過因為穎川是司隸地區的門戶,又是兵家常說的“四戰之地”,像長社之戰那麼大的戰役……恐怕早已經給焚燬了。
老實說,盧植身為經學大師、兵法大家,根本不是白吹的,可以說,盧植對於在太學中提問的問題恐怕早就有了答案,只不過盧植知道自己的見解恐怕是得不到正視的。
從太學出來後,趙揚還真去拜訪了盧植這個當世名家,趙揚那日的回答恐怕真的引起了盧植的興趣。其實,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些問題的本質並不難,但是很多時候都難以清晰的分辨這些事物。趨利避害的道理人人皆知,可是有幾個人能真正的利用它呢?
面對盧植的回答,趙揚只回答了一句:“知行合一”。
可惜朝廷已經不是那個朝廷了,有用的東西大多都不能被用,沒用的東西反而卻是朝廷所推崇的。正如盧植所言,涼州羌民反亂的原因很簡單:不公平!
西涼地方土地貧瘠,但是漢人們還能在肥沃的土地上放牧,而羌民卻只能在不長草的地方放牧,很多羌民小孩在很小的時候都被賣掉,養不起!在這種情況下,羌民如果不反叛才怪。正所謂管子所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連飯都吃不飽,禮儀是個屁!
和盧植真可以說是相見恨晚,但是趙揚實在是不能拜盧植為師,因為從在太學中諸人的表現中已經看出來,趙揚如果拜盧植為師,盧植就會背上離經叛道的黑鍋!
盧植十分無奈,最後只給了趙揚一封薦書(介紹信),讓趙揚去穎川書院。他說在這裡,趙揚能學到的更多。
~~~~~~~~~~~~
初回大漢 遊學穎川 第11章(。dushuhun。)
書香屋 更新時間:2010…3…6 17:05:34 本章(。dushuhun。)字數:6734
遊學並不需要什麼繁瑣的手續步驟,更不需要拿著戶口本身份證先去報個道,有了盧植這樣BOSS級人物的介紹信,不看僧面也要看看佛面啊!
徵得穎川書院的院長荀爽同意後,趙揚就可以在穎川書院遊學了。
只見大廳中已經坐滿了學子,可能是還沒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