蠻人退走,送信再無阻礙,彷彿要發洩之前的憋悶似的,秦天舉是各種書信奏摺大寫特寫,有給四皇子的,有給上峰的,有給天子的,有給家人的,有給友人的……
反正是能寄信的地方,他全都寄了一遍。
無數封信,自然也把之前的圍城之戰描述的詳細無比。
一個邊緣縣城力扛蠻王大軍一個多月而城不破,甚至百姓幾無傷亡,只城中守軍和自願加入的民兵浴血奮戰,傷亡過半,英魂永存。
秦天舉心裡憋了太多情緒,太多話,每一封信都寫的情真意切,字字泣血。
無人不為信上所述動容。
於是,朔方之圍,天下皆知。
秦天舉的這些書信奏摺送抵京城時,正是四皇子班師回朝,在京城風光無限之時。
皇帝大加讚賞,群臣刮目相看,民間開始頌揚起四皇子的威名。
幾個成年皇子中,四皇子的聲望一時間蓋過所有人。
出頭鳥遭人恨,更何況是之前不聲不響的四皇子,陡然變得如此炙手可熱,自然引來利益相關者的忌憚嫉恨,於是,朔方的軍情奏摺一到,便儼然給了這些人一個機會。
——什麼四皇子英勇善戰武功蓋世,看看人家朔方,一個小破縣城,守軍不過兩萬,卻能力扛蠻王大軍一個多月!
你四皇子帶著全大魏裝備最精良的精銳士兵,不過是打贏了一線蠻軍便得意了,便受到天子的無盡封賞,那朔方的諸位英雄,豈不更該嘉獎?
尤其秦天舉信裡還提到一個格外亮眼的人物。
就是上次朔方擊退蠻軍時便立過功的民間女子鹿氏。
秦天舉甚至毫不諱言地說,此次守城之所以成功,鹿氏起碼居功一半。
幾位有意爭儲的皇子以及他們的擁躉頓時大為興奮,四處宣揚鹿氏和朔方城的功績,直把鹿氏說成了天神下凡,朔方一干守軍也個個都是國之棟樑。
他們當然不是對鹿野和朔方守軍有什麼格外好感,如此做,不過是為了藉此打壓下四皇子的風頭罷了。
但他們這樣做的時候,自然不知道鹿野、秦天舉,乃至整個朔方和四皇子的關係。
秦天舉是四皇子的人,這一點可是隱在明面下的。
於是,在幾位皇子使勁兒蹦噠的時候,四皇子一聲不吭,甚至閉門了兩天,好似十分煩心的樣子。
等到天子被各方聲音慫恿地也心潮澎湃,想要重重封賞朔方,卻又覺得四兒子到底是代自己出徵,不給他最大的封賞,好像有些說不過去時。
四皇子主動面聖,說敬佩鹿氏和朔方守軍忠軍英勇,懇請天子重賞,並自願放棄此次出征的所有賞賜,只求天子將其賜給此次捐軀計程車兵家人,其中自然也包括朔方守軍。
這舉動出人意料,仔細想想卻又好像在情理之中,關鍵是,效果極好。
不僅彰顯了四皇子能容人的氣度,讓朝臣紛紛讚賞,更重要的是,四皇子自己知道,朔方?那不就基本等於他的地盤嗎?
皇帝看重朔方,重賞朔方,提拔朔方……最終得益的,還不都是他?
因此這謙讓之舉,四皇子做的真是真心實意,沒有半份虛假。
他不止在朝堂上如此表態,出門在外,與人相交,一旦提起朔方,提起鹿氏,那讚賞和欣賞之意,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來。
對於蓋過自己風頭的人居然真的能如此毫無芥蒂地欣賞?
無數人因此對四皇子大為改觀,甚至肅然起敬。
其他幾位皇子不甘心,尋機故意激他,各種用朔方的功績壓他,將四皇子貶地一文不值。
但四皇子卻愣是依舊能夠做到面不改色,尤其一聽對方誇朔方,立刻真情實感地附和道:“皇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