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是為皇帝搞錢。
武帝后期,全國人口下降到3000萬。
劉弗陵繼位後,以始元元年(前86年)為例,國家總稅收是30億銖,其中:田稅2億銖、丁稅8億銖、鹽鐵酒專營收入16億銖、均輸平準收入4億銖。
鹽鐵酒專營收入,佔國家稅收一半以上。其中鹽鐵兩項最為重要,高達13億銖。
這13億銖收入出自一個單位:鹽鐵司。
鹽鐵司上繳稅收的法律叫“算緡令”,稅率是120\/2000。即6%。每掙2000銖納稅120銖。
這裡面就有個非常大的想象空間:鹽鐵司每年上交國家稅額是13億,也就是說,鹽鐵產業每年的總銷售額是217億銖。
鹽鐵司衙門總部在洛陽,全國設定19個支司,官員、衛士、曹吏共計2000多人。
也就是說:就這區區2000多人,卻管理著一個200多億的產業。
就問你這差事肥不肥?眼紅不眼紅?
這個衙門本來是桑弘羊直接管轄的。現在,霍光派楊敞接管了它。
雖然,桑弘羊仍然兼著大司農的一把手,是楊敞名義上的上司。
徐又成的水衡都尉府與鹽鐵專營司情形類似。現在由趙充國接管。
趙充國也是霍光的親信。
可以說,霍光已經滲透進了大漢最重要的兩個收入來源。
桑弘羊和徐又成當然不甘心。
他們二人經營了這麼久,這兩個衙門裡的“專家”,都是二人的嫡系。
所以,趙充國、楊敞想玩轉這兩個最來錢的衙門,困難極大。他們感覺處處被掣肘。
為了完全控制這兩個衙門,霍光與田千秋、張安世、趙充國、楊敞、杜延年等人密謀許久後,制訂了一個驚人計劃:以武帝晚年“輪臺罪己詔”為依據,召開全國鹽鐵會議。
具體操作程式是:由杜延年提議,召令三輔、太常各舉“賢良”二人、各郡國察舉“文學”一人,總共60人,到長安城。
讓這60名“賢良文學”,與桑弘羊挑選的專家對話,討論國家財稅政策。重點是鹽鐵專營和酒榷制度。
賢良是已經取得功名的儒生,文學是指具備專業學問的名士。他們都不是政府官員。
所以,所謂鹽鐵會議,就是民間專家與政府專家論戰,討論“對鹽鐵酒實行國家專營”這一政策的合理性。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推動發起這場論戰的,是首席輔政大臣霍光。被迫應戰、辯解的,是鹽鐵專營政策的總設計師桑弘羊。
很顯然,這是霍光排除異己的一種手段。
但是,霍光沒有粗暴地利用手中的武力,直接收拾對手、反對派文官,而是發動江湖文官對廟堂文官挑刺,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姿態。
可惜,後世的廟堂之爭沒有意識到這是最佳政治傳統,從而維護、延續它。而是不約而同選擇了刺刀見紅去解決問題。
某天,小皇帝召集朝會,在京的各位大臣悉數出席。
杜延年如約丟擲他的提議。
趙充國、楊敞立即跟上,表示支援。
本來中立的儒學大臣們,一聽說是召集全國各地的賢良文學到首都,這是儒學盛事啊,馬上表態附和同意。
田千秋也表示這是好事。
霍光站在最前列,他轉身掃視桑弘羊、徐又成幾人一眼,見他們沒有發言的意思,於是回頭,對皇帝拱手道:“本大將軍支援杜延年諫大夫提議。請皇上定奪。”
劉弗陵淡淡道:“那就按杜大夫的提議辦吧。”
一錘定音。散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