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7章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

(1)在遙遠的春秋時代,孔子的弟子子華被派遣至齊國出使。臨行前,他的母親因擔憂兒子的生活而請求冉子向夫子求取一些糧食作為資助。孔子深知子華家境殷實,卻仍以仁心待之,遂曰:“給他一釜糧食吧。”冉子深覺一釜或許不足,於是再次請求增加。孔子略作沉吟,隨後道:“那就再給他一庚吧。”

然而,當子華歸來,冉子卻擅自做主,給了他五秉糧食。孔子聽聞後,微微蹙眉,輕嘆道:“子華此去齊國,乘坐的是肥壯的馬匹,身著的是輕軟的裘衣。我曾聽聞,真正的君子應當賙濟急需之人,而非一味助長富者的奢華。”

又一日,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原思被任命為地方官員,夫子賜給他九百鬥糧食作為俸祿。原思卻謙遜地推辭,認為自己並不需要這麼多。孔子微笑著說:“你何不將這些多餘的糧食分給你的鄰里鄉黨呢?他們中或許有更需要這些糧食的人。”

孔子的話,如春風拂面,溫暖而深邃。他教誨弟子們要知曉輕重緩急,要明白賙濟的真正含義。在這繁華紛擾的世間,真正的君子應當懷揣仁愛之心,既要有濟世的情懷,也要有識人的智慧。如此,方能不負此生,不負所學。

(2)孔子論貧富與賙濟之道:君子周急不繼富

在春秋時代,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舉止都充滿了智慧和哲理。一日,子華被派遣出使齊國,這對於他來說是一次重要的任務。然而,遠行的子華讓他的母親在家中感到擔憂,於是冉子便去請求孔子給予一些糧食資助。

孔子聽後,深思片刻,然後說:“給她一釜糧食吧。”冉子覺得可能不夠,於是再次請求增加。孔子考慮了一下,說:“那就再加一庚吧。”冉子覺得孔子的決定過於保守,便自作主張地給了子華的母親五秉糧食。

當孔子得知冉子給了這麼多糧食時,他皺起了眉頭,說:“子華去齊國,乘坐的是肥壯的馬匹,身穿的是輕軟的皮裘。我聽說,君子應該賙濟急需幫助的人,而不是繼續增加富人的財富。”

孔子的這番話,不僅體現了他對貧富問題的深刻見解,也展現了他對君子行為的嚴格要求。在他看來,君子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和情懷,能夠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和支援。而對於那些已經足夠富裕的人來說,過多的幫助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加貪婪和奢侈,不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

接下來,我們再看另一個故事。原思被孔子任命為管理孔子私邑的小官,孔子給了他九百鬥糧食作為俸祿。然而,原思卻推辭說太多了。孔子便告訴他:“你如果覺得用不完,可以拿去賙濟你的鄰里鄉親啊。”

這裡,孔子再次強調了賙濟他人的重要性。他認為,作為一個有德行的人,應該時刻關注身邊的人,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和支援。這種幫助不僅限於物質上的資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關懷和鼓勵。透過這種行為,我們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加溫暖和美好。

綜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智慧。他透過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的今天,我們應該更加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給予他們必要的幫助和支援;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感恩和回報社會,用自己的行動去傳遞正能量和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構建一個和諧、穩定、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