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辨。

塗漿抹漿護胎釉,糊米開片紅白獻。

刀削偏否不規整,紅綠青白都關鍵。

滑潤刀削看規正,手摸眼看比老練。

註解

古瓷的足底就是古瓷時代特徵的一部分,各種各樣的特徵是我們鑑定古瓷的依據,如旋紋的不同,跳刀槽的不同、色釉的不同、形狀的不同、粗糙與規整、色度、刀功,都是鑑古瓷的要點,要記住這些是古瓷時代的特徵。

224。看跳刀及旋紋

跳刀旋痕要看清,陶車跳動專無中。

刮刀擋漿刀留跡,粗細旋痕口底清。

偏正刀下都平行,拐歪橢圓見術升。

註解

看跳刀痕及旋紋要用歷史觀去認識,要用科學技術去認識,才能為鑑古瓷起作用。

古代陶車是笨重中的靈活,機械運動的配合不像今天這樣,古時就是木頭軸、木頭軸套,製作精良度也不如今天,因此陶車的旋轉會上下浮動,圓周運動也會出現橢圓和偏轉,這些人為的機械情況都會反映在瓷器上,而旋痕及跳刀是密切相關的。歷史告訴我們是一步一步將制瓷的工業走向精細的。

225。看接底

接底借胎火石紅,看準別讓造假成。

看器看畫又看料,造假再精也難成。

註解

造舊者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體、貴賣出,從整體上、胎、釉、紋飾、口等各方面看,這就有全面的知識,端正的態度,在看氣泡、老化情況,才能識別真面目。

226。高嶺土瓷土配比之演變

高嶺土含瓷土坯,百分之三鐵量低。

溫度高達一千二,高溫燒釉不露坯。

堅固緻密聲如鐵,摻土摻瓷有高低。

歷代配比不一樣,百分比數都不一。

元明兩代摻土少,清摻一半滑潤居。 註解

高嶺土和瓷土合成後製作瓷胎,含鐵量不超過百分之三,溫度達到一千二百度燒成。燒成後釉面不露胎,堅硬如鐵聲。在高嶺土和瓷土的應用比例方面,歷代不一樣。在元代摻高嶺土十分之三左右,到明代是十分之三、四,到清代摻高嶺土是二分之一(一半)。因此歷代的瓷從圈足露胎的部位可以看出,並且有滑潤,含鐵硬澀、滑潤、光滑之區別,這也成為鑑定的依據。由於高嶺土的產地不同,其成分比例也不同,如:景德鎮產高嶺土內粘土和瓷土本身成分比例就相當適合制瓷。

227。瓷器底看二紅

火石紅非燒紅,紅中亮點像瑩蟲。

火燒紅紅一片,火石紅是一點紅。

註解

二紅即火燒紅和火石紅,火燒紅一大片,火石紅是赭紅和黑紅的點。

228。火石紅生成

鐵遇酸水蒸氣鏽,熔鐵分子高溫透。

胎中含鐵匣缽內,胎上無釉吸個夠。

還原溫度分子落,露胎自然火石釉。

註解

火石紅是因胎中含鐵,在1200℃高溫下微含鐵被熔後,分子跑出,在酸和蒸汽中游離,當降溫時,那些吸出的和遊離的鐵分子就落到或吸附到露胎的底或足腳上,呈現出鐵紅色的所謂火石紅色,在匣缽內落在沒釉的露胎上,成火石紅。

229。圈足類形

內卷外卷內外翻,卷翻互存內外分。

內勾外勾內外勾,倒梯魚肚稜角分。

潤滑澀圈有無釉,旋痕跳刀看認真。

註解

足分高低和臥足,看刀挖足內外分。

圈足大小有厚薄,塌底乳凸認舊新。

註解

圈足類形:圈足有向內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