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外聲淚俱下求情,讓朱元璋看在過世的李文忠份上饒李氏一族性命,朱元璋才鬆了口,只將李景琛一人砍了腦袋。而因為這件事,李家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一落千丈,再回復不了以前的風光。 而且因為最疼愛的么孫被殺,李景隆的祖母氣急攻心,也一病不起,不久便駕鶴西去。
雖然親自主理馬場案的人是蜀王和寧王,但李景隆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為朱棣和朱高熾,所以他仇恨的矛頭直接就指向了北平燕王府。
之前朱允炆決意削藩,讓黃子澄派人分別前往周、齊、湘、代、岷五王藩地抓人,去開封周王府的就是他。因為周王是燕王一奶同胞的親弟,為人也沒什麼過失,黃子澄怕別人搞不定,於是派了李景隆去。而李景隆也沒讓他失望,幹得相當漂亮。
不過話又說回來,他當時帶了不少軍隊,以備邊為名,突襲周王府,周王根本就沒有準備,如果這樣的事他都做得不漂亮,那他就真沒用了。而且,周王跟燕王是一個媽生的親手足,當初因為朱棣,害得自己的弟弟被砍頭,現在,正是報仇的好時候。而且先帝已經駕崩了,他們李家也已經失寵那麼多年了,現如今新皇登基,正是他表現自己的好時候,他還不卯足了勁兒乾點漂亮的事出來,讓朱允炆對他的看法改觀?
於是,綜合以上幾點因素,突襲周王他做得很漂亮,也讓黃子澄很滿意。於是在這次北伐薦將的時候,他才說出了李景隆的名字,並讓朱允炆相信,派他去肯定能夠馬到功成。
公元1399年農曆八月三十,朱棣才剛帶著軍隊回到北平,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應天洪武門外,朱允炆正在為那征伐燕王的五十萬大軍送行。
出征的場面隆重非常,將士們儀仗整齊,衣甲鮮明,時辰一到,金鼓齊鳴,樂聲大作。李景隆滿面紅光,春風得意,上前接受帥印。齊泰黃子澄更是高興得不得了,就連凱旋而歸後在哪裡設慶功宴,他們都想好了。
可跟著李景隆出征的將士們可沒那麼樂觀,朱棣的所向披靡是滿朝文武都知道的。連久經沙場的耿老將軍都打了敗仗,這次換他這個只練過兵沒打過仗的公子哥兒去,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也許很多將士心裡都在想,要是有機會,直接倒戈跟隨燕王都比跟著李景隆送命的好。
當然了,別人是不是這樣想,我不知道。但有一個人,絕對是這麼想的。那就是三軍總指揮,張麒。
按道理來說,就張麒跟朱棣的關係而言,朝廷應該讓他避嫌才對,沒想到這次卻反其道而行,讓他做了李景隆的副將,出征北伐。難道朝廷沒有大將可用都到了這個地步了?
其實不盡然。朝廷讓他出徵自然也有他們的理由。一來張麒跟朱棣相交多年,對彼此都比較熟悉,所以派張麒去,比較能摸清朱棣的戰術。二來,因為朱高熾借省親之際刺傷岳父,挾持張雲舒逃離應天之事,張麒已經揚言跟朱高熾那臭小子勢不兩立了,派他出徵自然也不會擔心有什麼問題。
不過,就是不知他們要是知道張麒在出徵前給老婆交代了什麼,會不會氣得吐血?
但不管怎麼樣,李景隆依然手握帥印,翻身上馬,帶領著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出發了。幾日之後,他便到了山東德州,在德州對耿炳文留下的大部分軍隊進行了整頓,又火速在山東附近調集兵馬,一共合軍五十萬,進抵河間。並且一改耿炳文以守為攻的戰略,擺出全面進攻的架勢,準備全力以赴,直搗北平。
訊息很快傳到北平,朱棣手下的將士一聽朝廷派了五十萬大軍,都有點心慌。雖然他們深信以朱棣的謀略不會輸給李景隆,但對方的人馬的的確確比他們多了好幾倍。
這個問題朱棣不是沒考慮到,當務之急,是要穩定軍心,其次就是要想辦法增加兵力。
想到這裡,朱棣立刻讓人去打探,朝廷這次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