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七艦隊開入了臺灣海峽。濃烈的火藥味,包圍著新生的紅色政權。
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戰備理所應當地成為北京城市規劃中,首先考慮的因素。
一直被我們尊為“老大哥”的蘇聯,對地鐵的戰備功用深有體會。1941年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剛剛建成6年的莫斯科地鐵,不但成了莫斯科市民的避彈掩體,更成為了蘇軍的戰時指揮部。
開戰不久,蘇軍總參謀部就遷入地鐵“白俄羅斯”車站,並在那裡建立了指揮所和通訊樞紐部。最危急的時刻,以斯大林為首的最高指揮部也遷入“基洛夫地鐵站”。成千上萬的莫斯科市民,湧入地鐵,無論有無警報,他們每晚都到那裡過夜。地鐵的戰備功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莫斯科可謂發揮到了極致。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北京地鐵誕生記(2)
這無疑給了新中國領導人們很大啟發。
然而對於地鐵,當時不但中國老百姓一無所知;就連國內的工程技術人員也知之甚少。這一年,原本研究橋樑隧道專業的工程師謝仁德;正準備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可出乎意料的是;組織上卻把他調到了北京參與地鐵籌建。這位曾經與茅以升共事過的老工程師十分詫異;那時他對於地鐵的認識僅限於知道那是一種在地下行駛的機車。如何修建;毫不瞭解。
由於缺乏相關人才,北京市委在1954年10月報送中央的報告中請求“聘請蘇聯專家,著手勘探研究”。
兩年後,在國務院的安排下,由5人組成的蘇聯專家組來到北京。專家組組長是莫斯科地鐵設計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巴雷什尼科夫,其他幾位成員也都參加過1931年莫斯科地鐵建設。
同那一時期來華的眾多蘇聯專家一樣,他們不但帶來了大量莫斯科地鐵的詳盡技術資料和豐富經驗,甚至還為中國的技術人員作了多次掃盲性質的地鐵技術講座。
在幫助中國培養人才的同時,專家們還參與了擬定北京地鐵遠景規劃方案和地鐵工程的線路選擇、埋設深度、隧道結構等問題的研究。
在蘇聯專家帶來蘇聯地鐵範本的同時,大量中國留學生被派往蘇聯學習。1953年到1960年之間,被送往蘇聯學習地下鐵道工程的中國學生陸陸續續有幾千人。他們從規劃設計到工程施工等各個方面學習了蘇聯的技術。回國後,他們帶著從蘇聯學到的技術和理念,充實到與地鐵有關的各個領域,在發展自主技術的同時也必然帶回了深刻的蘇聯模式。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初繪地下交通網(1)
到2015年,北京軌道交通將建成18條線路,總長561公里的路網。那時,北京將超過紐約,成為世界上地鐵長度最長的城市。在第一條地鐵籌備之初,規劃人員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北京地鐵將發展到這樣的規模。
50年前,中國地鐵人是怎樣規劃地鐵線路的呢?當時的規劃與今天是一以貫之,還是大相徑庭?由於資料的缺失,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使我在採訪中如陷重重迷霧。
在現代地鐵規劃中有這樣一個理論:只有當地鐵線路形成網路時,它的交通功用才能發揮出來。那麼,最初規劃人員是隻做了北京站至石景山一線的規劃,還是也曾考慮到路網的總體規劃呢?
從1957年地鐵籌備處提交的一份關於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線路埋設方案的報告中,我依稀找到了答案。根據城市的發展,地鐵籌備處曾編制了一個北京地鐵遠景規劃圖。這個規劃由一條環線和六條直線組成,全長172公里,車站114個。但對於具體的線路分佈和車站設定,這份報告語焉不詳。
報告中提到,進入具體規劃的線路有兩條。第一線從東郊紅廟起,沿長安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