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姓老者之後,鄒真就在鄒家坊小學裡肆意橫行,經常吹噓他有個如此了得的爺爺,對於劉姓和邱姓總是施加鄙夷。雖然我們也因為看不怪鄒真的囂張教訓過他,但內心裡終究不是滋味。我回家就追問我的父親,我的祖上有沒有同樣在外的前輩,他們是不是也會在某時突然出現,讓我也倍感驕傲一把。父親說,確實有一位爺爺當初一起被抓壯丁出去了,但這麼多年都音訊全無。我那段時間就整日期盼著我的那位好爺爺,突然開著大卡車風光無比的來到鄒家坊小學,然後當著眾人的面,叫出我的名字,牽著我的手,在紅花環和歡迎聲中回家去。
“培爐”的火光
我原本以為我的6…10歲並沒有那多的精彩,但是當我想的越細,我竟然有些捨不得草草結束,有些回味無窮的意思。
200 冬天山村裡的冷是刻苦銘心的,尤其當初沒有電爐和空調,偌大的屋子就靠夥樓裡的煤爐子增溫。晚上睡覺之前,我和弟弟總是猜拳決定誰先躺到冷冰冰的被子裡,捂起一點點的溫暖。
早晨出門上學時,母親心疼我們在學校挨凍,就用油漆罐裝滿燒柴火攢下的碎木炭,從柴火灶裡剷出一些通紅的火炭放在碎木炭上,撥均勻了帶去學校。這種在山裡叫做“培爐”的保暖罐子,那時幾乎家家都用。年邁的老人都是靠抱著這個“培爐”過冬的。
鄒家坊小學的孩子們幾乎都帶“培爐”去學校。有些是用竹篾編織的籠子,裡面放個鐵缽缽,更多的是像母親給我和弟弟準備的油漆罐。上午上課時,連普俊外公也是雙手挽著“培爐”到教室上課的,寫黑板實在冷了就到講臺旁撥一撥“培爐”,裡面通紅的碎木炭翻出來,可以熱一些捂捂冰冷的手指。
201 孩子們都坐在課桌上,是不願意翻書和動筆的,雙手早就趁著烤暖和了縮在衣袖子裡。因為不可以隨意鑽到課桌下去,上課時候大致都把鞋子脫掉,腳掌搭在油漆罐口烤火。事實上這種脫鞋烤火的辦法根本不實際,往往腳掌剛搭上去時還有些熱乎乎的感覺,等表面的碎木炭燒盡了,就沒有多少熱度了,風順著門縫吹來比穿鞋時還冷。但我們都樂此不疲的選擇脫鞋烤火,只覺得那是新奇的事情,很多孩子的新襪子都在烤過一兩日“培爐”之後就被燒出幾個洞來。當然也有從小腳臭的孩子總是被我們圍攻,有時即便正在上課,聞到臭腳丫子味道,大家的目光就齊刷刷的望向那些平日腳臭的孩子,一個個排查,怒目相視,眼睛會說話的那種蹬到腳臭的孩子老實乖乖的躲在課桌下穿好鞋子。
202“培爐”一定程度上讓我們免受寒冷冬天的冰凍,我說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所有孩子的“培爐”通常在上午第二節課時就已經滅了。不是“培爐”不好,也不是裡面的碎木炭不夠,事實上這種“培爐”可以燒上一整天。“培爐”滅的原因是我們的調皮造成的,無非是為了比拼誰“培爐”的火最旺。下課時候,很多孩子都把“培爐”端出來,圍成一圈,挨個比對看看誰的火光最紅。為了達到最紅的效果,很多人把自己的圓珠筆芯取出,用圓珠筆筒當“火筒”衝“培爐”裡吹氣,往往瞬間就燒的極通紅,當然碎木炭也很快燃燒殆盡。這樣的比拼沒有任何意義。等到比拼結束,也不會有什麼獎勵,也不會有人羨慕。有些吹氣太認真的孩子甚至把圓珠筆筒都烤融化了,上課了就吊兒郎當的開始四處借圓珠筆用。當然也有孩子是在經受不了冰凍的天氣,下課了抖索索的求那些“培爐”還燒著的孩子借碎木炭和火源。
我總是想起那時吹圓珠筆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