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果真如此?為父還記得你年幼時,曾屢屢說過非你那王小妹不娶。如今你那王小妹以正值娶嫁之年。就在今朝為父方與王太僕商量此事。王太僕可是喜不勝收,就等為父遣媒上門提親。王太僕對西唐忠心耿耿,多年來兢兢業業,更是國家重臣。若是兩家能夠聯姻,不但乃國之幸也,更不全了你兒時之願麼!?”
文翰此言一出,文舜腦海裡不禁兒時往事。而文翰口中的那個王小妹,便正是太僕王朗之女,王元姬也。想當時文舜情竇初開,與王元姬乃是青梅竹馬。兩人年紀輕輕,卻都是智慧超群,心思早熟的神童,忽生好感。文舜更曾對王元姬立下山盟海誓,非她不娶。
那時,王元姬才年僅十一,卻已是美人胚子,常愛穿一身鵝黃衣裳,長衣飄飄,冰肌玉骨,吹彈可破,一頭秀麗烏黑的髮絲,精緻玲瓏的五官,一靜一動間,都有令人心醉的美豔。
而文舜當時,年方十四,未經磨礪,目空一切,桀驁不馴,終日與王元姬高談闊論,大談天下之事,更立以雄志,待長大成人,必要替其父打下江山,造福天下百姓。
而四、五年之後,羌胡造亂。文舜主動請纓,便開始了兵戎生涯。這數年間,隨軍東討西征,至此便幾乎未曾有過空閒。文舜年少得志,奮發圖強,兒女之事,竟也漸漸忘卻。不過王元姬那一身鵝黃色的身影,卻在每當文舜悲苦煩悶之時,常常出現。
想到王元姬,文舜心中不覺傳來一陣溫暖的暖流,像是被說中心思的孩子一般,繞了繞頭,預言又休。最終在文翰炙熱的眼光之下,文舜望著那張飽經歲月風霜摧殘,剛毅而又帶著幾分慈祥的面孔,心裡一抖,吶吶而道。
“這都是陳年舊事了。父王怎麼還記得?”
“呵呵。當年你時不時便與你母后囔囔。你卻不知你母后歡喜得很,日夜便在為父耳邊囔囔。為父怎會記不得?”
文翰眼神一亮,文舜這一陣神情的變化,文翰便能看出他這兒子,仍舊對王元姬傾心不已,時隔多年,文舜還有這份心,不正代表他對王元姬必是真心。文舜聽文翰在取笑他,又是一陣臉紅耳赤,猶豫許久,方才答道。
“父王雖與王太僕定下婚事。但小妹想法如何,我卻不知。這麼多年,若是小妹已有心上人了,孩兒這不強人所難,棒打鴛鴦?雖常言道,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夫妻講究相濡以沫,這處日子的畢竟還是兩個人的事。若非誠心相待,豈能攜子之手與子偕老?”
文舜不愧是文翰的親兒,這想法倒與後世之人相似。文翰聽了,面色一沉,微微頷首道。
“舜兒所言亦是有理。那你有何想法,不妨說來。”
文舜本以為文翰喝叱一番,卻未料到文翰竟認同了他的說法,心裡一喜,便是答道。
“孩兒這許久未曾與小妹相見,小妹性子雖是溫婉,但卻是外柔中幹。恕孩兒冒昧,還請父王先請人告予王太僕隱瞞此事。然後孩兒改日便上門拜訪,一探小妹心思。若小妹有意,孩兒便依從父王,早日成婚立室!”
文舜天資聰慧,此下早已看出其父此番是有意騙他回來成親,而其叔父徐晃亦是配合在此事。不過大丈夫一言九鼎,文舜離開前曾答應徐晃,必會對其父有求必應。文舜自不會食言,更何況文舜本就對王元姬有意。果然,文翰聽說文舜答應此事,頓時笑聲不絕,連連叫好,不假思索,便是依從文舜的要求,速教侍臣去告說王朗,文舜的想法。
當夜,在太僕府內。王朗剛剛回來,心情甚好,飯席之中還罕有地喝上了幾杯小酒。席畢,其老妻李氏,見王朗心情大好,正欲一探口風。忽然從人匆匆趕來,在王朗耳邊低聲說道如此如此。王朗聞言大喜,歡笑連連,與其妻李氏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