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劃莆田縣百丈鎮(今莆田大洋、新縣、莊邊、白沙鄉)和仙遊縣遊洋鎮(今仙遊遊洋、石蒼、鐘山、象溪鄉)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的一些邊地,另置興化縣,縣治設在古邑(今仙遊遊洋)。同年,建太平軍,又改為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轄莆田、仙遊和興化三縣,軍治亦設於興化縣治所在地。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劃德化縣九座山區(今仙遊縣鳳山、西苑鄉)歸仙遊縣轄。長泰縣析歸漳州。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縣東北部16裡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熙寧初(1068~1070年):四縣同巡檢寨設定於永寧裡石湖村,專管**、南安、惠安、同安陸路地方事務,額管125人。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為望郡。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據史書記載: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縣管轄。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縣安海東西兩市商人因爭奪碼頭髮生械鬥,榷稅官難以控制。朝廷差官臨監,始置石井鎮。朱松(朱熹之父)為首任鎮官。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臺灣戶籍。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點刑獄陳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經界。因遭權貴豪強反對,無法實行。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淳佑間(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景炎二年(1277年):改興化軍為興安州。年底,興安州即為元軍所陷。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徵南元帥府事。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定市舶提舉司。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元朝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設定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地方設定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及南、北二錄事司(以領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錄事司合而為一。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縣設儒學教授、學正、教諭。泉州路總管府儒學設教授、學正、學錄各1員,訓導6員;縣學設教諭1員、訓導2員。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設陰陽學,依儒學、醫學之例,路設教授、學正各1人,縣設訓術1人,教授天文、歷算、周易、數學。至元二十七年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