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則無非高官厚祿和嚴刑峻法。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高壓之下,必有良民。商鞅和孝公有此霸王條款和軟硬兩手,便不難把秦國變成一家農場和一座軍營。舉國上下,步調一致,紀律嚴明,令行禁止,雷厲風行。只要國王一聲令下,便猛獸般地撲向敵人。
這樣一種蠻不講理的橫行霸道,也是沒人擋得住的。
歷來就被華夏諸侯看不起的秦,最終鹹魚翻身。而且這條小小的鹹魚,還吃掉了所有的大魚。現在他們要做的,已不是為華夏文明輸血,而是換血。
秦始皇革命了。
一號檔案
革命是在滅齊以後。
齊,是最後被滅的王國。此前,韓、趙、魏、楚、燕,都已經變成了秦的郡縣。齊國併入秦的版圖後,“中國”就不再是多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這可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的事,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這樣一個時候頒發的命令,便堪稱“一號檔案”了。
一號檔案的內容,是嬴政的名號。
名號確實是重要的。名不正,則言不順。嬴政要求更改自己的名號,也有道理。因為他的成功,確實“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則何以“稱成功,傳後世”?
於是朝野上下,一致同意更名。
但怎麼改,卻有不同意見。
群臣和博士們的建議是叫“泰皇”,這其實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此前人主的最高稱號,一是王,二是帝,三是後(本字為“後”,不是繁體字“前後”之“後”的簡寫)。夏代稱後,商代稱帝,周代稱王。現在,夏商周都已是明日黃花,後也好,帝也好,王也好,豈能再用?
那麼,有更高階的稱號嗎?
有,皇就是。三皇之後是五帝,五帝之後是三王,三王之後是五霸。五霸低於三王,三王低於五帝,五帝低於三皇。由此可見,皇最高階。三皇中,泰皇又最尊貴。以此為號,嬴政應該滿意。
可惜,嬴政並不滿意。
不滿意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對一切舊東西都嗤之以鼻。在嬴政看來,他的事業是開天闢地,前無古人的。制定名號,豈能一點想象力和創造性都沒有?
必須發明創造,還得嬴政自己來。
結果,是叫“皇帝”。
這是一個複合詞。其中,皇是形容詞,是定語;帝是名詞,是主語。所以,皇帝也可以簡稱為“帝”。皇帝之國叫帝國,皇帝制度叫帝制,原因就在這裡。
但,帝不是商代的稱號嗎?怎麼還可以用?
因為帝的本義是“締造者”,這當然很對嬴政的心思和胃口。何況在商代,帝既指人主,又指天神。天神是上帝,人主是下帝。人神共用的稱號,嬴政當然喜歡。
於是,他一筆圈中了“帝”字。
其實殷商的元首,是稱帝也稱王的。比如被周武王滅了的那位,就既叫帝辛,又叫紂王。周天子則只稱王,不稱帝。帝者天號,王者人稱。周人敬天,豈敢僭越?
嬴政卻不管那一套,因為他實在不能再稱王。王,並非至尊之號。起先,大一點的酋長都可以稱王,是為部落王。後來,大一點的國君也可以稱王,是為諸侯王。就算曾經獨自稱王的周天子,也無法跟現在的嬴政相比。周王是“共主”,嬴政是“獨主”,一樣嗎?
也只能稱帝。但不能稱下帝,得叫皇帝。皇的本義是燦爛輝煌,皇帝即“皇皇大帝”,當然比下帝好。
實際上皇帝一詞,古已有之。炎黃二帝中的黃帝,本來就叫皇帝,即“偉大的締造者”。後來“皇帝”多了,只好把他的名稱改成“黃帝”,意思是“天下之中體現了黃土之德的偉大締造者”,或“中央大帝”。
黃帝成了中央大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