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是韓信的鉅鹿。
陘(讀如形),就是山脈中斷的地方。井陘即井陘口,也叫井陘關,為太行八陘之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是在井陘,韓信大敗趙相陳餘,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智慧,打出了神勇,讓所有的將領都口服心服。
但,這一仗並不好打。
不好打不在陳餘,在李左車。
跟韓信一樣,李左車也是天才的軍事家。他很清楚韓信和張耳來者不善,便提醒統帥陳餘不可輕敵。
李左車說,漢將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代相,喋血千里,轉而攻趙,這叫乘勝前進深入敵後,其勢銳不可當。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強爭。
那麼,智取有可能嗎?
有,因為韓信有軟肋。
韓信的軟肋在糧草。井陘,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當時屬恆山郡,離現在的石家莊市不遠。漢都櫟陽(櫟讀如月),在今西安市。主戰場滎陽,在今鄭州市。看看地圖就知道,從櫟陽運糧到井陘有多難,何況還要先滿足滎陽。
這就是遠離大本營作戰的問題了。李左車說,千里運糧,士有飢色;就地取材,師不宿飽。吃不飽飯的軍隊能打仗嗎?不能。糧草是韓信的大問題。
韓信當然不會想不到這一點,他肯定準備了糧草。問題是就算有糧,也得能運進來。井陘口的地形,卻是“車不得方軌(不能並排),騎不得成列”。先頭部隊只要走上幾百裡,糧草就一定落在後面。
因此李左車建議:由他自己率三萬人馬,出奇兵劫韓信糧草,斷其後路。陳餘在井陘堅壁清野,堅守崗位。這樣一來,韓信和張耳進不能戰,退不能回,漫山遍野找不到東西吃。不出十天,他倆就只能獻出人頭。
然而陳餘卻不聽。
陳餘說,義兵不用詐謀!何況韓信兵號稱數萬,其實不過數千。千里來襲,早就疲憊不堪。遇到這樣的敵人都不敢正面作戰,豈不被人小看?以後還怎麼辦?
李左車無可奈何。
其實李左車的計謀,正是韓信擔心的。聽探子報陳餘不用李左車,韓信喜出望外。他立即下令:大家夥兒先簡單吃些點心墊墊,今兒個擊破趙軍再大會餐!
這話當然鬼都不信。
於是眾將領都應付說:諾!
韓信又下令,一萬人渡過河水,背水列陣。
這就更像胡鬧了。歷史上,沒人這麼打仗的。因此就連趙軍將士遠遠看見,也笑成一團。
韓信卻豎起將旗,擂鼓進軍。這時的趙軍,哪把韓信放在眼裡?也開啟營門接戰。韓信和張耳且戰且走,邊打邊退,一直退到河邊,軍旗和軍鼓也丟了一路。
在趙軍看來,這時誰勝誰負已成定局,於是傾巢出動爭搶漢軍的旗鼓。他們哪裡想得到,韓信頭天晚上埋伏在旁邊的兩千輕騎兵,趁機進入空無一人的趙營,把趙軍的軍旗全部換成了漢軍的紅旗。
與此同時,退到河邊的漢軍已無路可退,一個個拼了命殊死搏鬥。趙軍前不能勝,後無可退,軍心大亂,鬥志全無,如鳥獸散。漢軍的鬥志卻更加昂揚。他們從河邊和趙營兩面夾擊,趙軍陣腳大亂,非死即降。
韓信大獲全勝,斬陳餘,擒趙歇。
事後,眾將領向韓信求教,問他這是什麼戰術。
韓信說,兵法裡面其實有,只是諸位不留意。《孫子兵法》怎麼說?置於死地而後生,置於亡地而後存。我們這支部隊,並沒有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等於是驅趕著一群烏合之眾去打仗。不把他們逼到死路,哪能戰勝?
這就是井陘之戰。跟項羽的“破釜沉舟”一樣,韓信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背水一戰。
井陘,確實是韓信的鉅鹿。
韓信卻並沒有得意忘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