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事進入緩衝期,短時間內誰都沒有能力再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戰事,棠邑兵也會借這難得的休整之機,進一步完善編制,後續將編一都水軍,由楊欽出任水軍都虞候,林宗靖出任副都虞候。
新編一都騎兵,趙無忌出任騎軍都虞候,韓東虎出任副都虞候兼侍衛營指揮。
新編四都步營,田城出任第一步軍都虞侯兼棠邑行營副都總管,蘇烈、馮璋出任副都虞候;林海崢出任第二步軍都虞侯,何柳鋒、林江出任副都虞候;馮宣出任第三步軍都虞候,肖大虎出任副都虞;周處出任第四步軍都虞候,竇榮出任副都虞候。
譚修群將率領天平都繼續留在棠邑協同作戰,編一都獨立步軍,由譚修群出任都虞候,董泰出任副都虞侯。
棠邑屬於戰區,軍政合署,除了韓謙以棠邑行營都總管兼領滁州刺史外,同時也舉薦馮繚擔行營長史兼州長史,負責後勤補給、流民招攬、屯墾工造等事,高紹擔任行營司馬兼州司馬,負責軍情刺探、軍紀糾判、兵甲修造、兵籍及武官罰擢等事。
郭榮出任掌書記兼領州主簿,與奚荏共掌表奏書印等事。
設立軍情參謀司,郭卻出任參軍都虞候。
除了歷陽、棠邑兩縣外,還將新設浦陽、亭山、武壽、東湖、石泉五縣,七縣知縣分別由馮繚、田城、馮宣、林宗靖、林海崢、楊欽等人兼領。
這在很多人眼裡,這也是極難以想像的事情。
前朝末年,藩鎮割據,武夫當權,或出將門,或崛起於營伍,武勇善戰者不知凡幾,但兼通政事者,都可以說是大才了。
像李知誥這些年麾下也有不少能徵善戰的嫡系將領,但除了李知誥本人外,其他人都是從戰場之上血勇廝殺成長起來,都沒有機會脫離營伍,自然不知道經世致用是為何物,因此李知誥還是得用周元、徐靖這些人替他打理政務,還要禮賢下士,從外部招攬人才。
相比較起來,田城、高紹、馮宣、林海崢、楊欽以及趙無忌、林宗靖、郭卻、奚發兒等人都是起於微末、混跡草莽,也就田城早年在昇州軍中任過將職,而其他人在追隨韓謙之前,能勉強識得幾個大字就已經相當了不得了。
一定要說,也就馮繚、馮翊、孔熙榮、洗尋樵之前因為出身,受到較為完善的儒家教育;也就周處在武陵縣尉任上歷練過多年。
然而在金陵事變過後,林海崢、馮宣、趙無忌、田城、高紹、楊欽等人兼領州縣政務,對經世民生乃至律法,都極為熟稔。
而不要說林海崢這些人了,甚至不要說營指揮一級的將領,哨隊一級的中低層武官,差不多有半數以上的人,都要輪替鄉巡檢司擔任鄉吏的經歷。
也是因為有這麼一批人,韓謙才敢頂著壽州軍這麼大的軍事壓力,以兩萬將卒將防線撐開來的同時,同步搞內線建設。
要知道淮西禁軍在巢湖西南的防線,都不足百里。
當然,不到兩萬將卒要守住從巢湖到棠邑逾兩百里寬的防線,還要保證防線南側的建設不受影響,壓力絕對不小。
目前五尖山裡兩萬多滁州城平民都陸續轉移出來,但還有一千多人在五尖山裡堅持遊擊作戰。
五尖山以磨盤谷為界,分南北兩段。
從西南浮槎山的東北側,往東北延伸,一直到鍾離城南的龍遊湖,五尖山綿延兩百餘裡,跨巢州、滁州、濠州三州之地。
在韓謙的作戰意圖裡,五尖山是切割滁州、擾襲巢州北部及濠州的重要通道。
他非但不會將孔熙榮所部撤出來,還將繼續抽調擅長山地遊擊作戰的將卒加強之,打算將這部兵馬單獨編一都遊擊軍,由孔熙榮出任遊擊軍都虞候,奚發兒出任副都虞侯。
後續孔熙榮、奚發兒他們以五尖山為根據地,四處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