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謙即便事前有部署,但他們目前手裡的存糧也只勉強夠消耗一個月而已。
「我也是這麼問父親的,父親說韓謙或能掙扎出一線生機吧!再個,守山比守城有更多的便捷,少量兵馬能活動區域會更廣一些……」李秀說道。
「既然你父親打定主意如此,我手下還有百餘精銳可用,便與你們合作一隊,看韓謙如何折騰出一線生機出來!」李普說道。
「如此甚好。」李秀說道。
他雖然不會違擰父親的意志,但也看不得二叔被韓謙如此欺負,他們合兵一起是最好的選擇,反正他們這次三百餘人帶了四百多匹戰馬出來,可以勻一部分給二叔他們;要是形勢真不可逆轉,他們總得護送二叔他們一起殺出重圍。
……
……
韓謙與袁國維就帶著十數扈衛趕到小茅峰西麓,與李秀、李磧見面。
李遇作為大楚開國第一名將,雖然致仕歸隱洪州多年,但在朝中的影響力始終都在,而他作為信昌侯李普的嫡親兄長,韓謙不可能不關注李遇及浙東郡王府其他人物的動向。
李遇生有五子,兩子未成年便夭折,一子戰死沙場,長子李長風封臨晉侯,曾擔任都指揮使的高階將職,正值壯年時便隨李遇致仕。
李長風此時年紀還未滿五旬,看樣子他應該並沒有出山,而是被李遇留在洪州主持家業。
李遇致仕時,他的幼子李秀年僅十六歲,在軍中便以武勇著稱,罕遇敵手,談論兵陣曾得天佑帝讚譽,只是年紀很少時便被迫隨李遇隱居山野,沒有什麼顯赫的戰績傳世,他在洪州平時除了苦讀書卷外,便是統領、訓練郡王府的府衛部曲。
李磧則是李普幼子,李沖的弟弟。
李遇選擇致仕歸鄉隱居時,信昌侯李普並不甘心歸於平淡,以兵部侍郎留任京中,暗中為神陵司籌謀,還將長女婿柴建、長子李沖等人放到州縣歷練,但將幼子李磧送回洪州寄養。
這些年李磧一直都在洪州度過,甚至都沒有回金陵與父兄李普、李沖等人團聚過。
韓謙當然知道李普如此安排,就是防止他們暗中所籌劃的陰謀敗露、被天佑帝一窩端時,他這一脈還能在洪州留下一根血脈獨苗,不至於滅門。
李磧自小在李遇膝前長大,此時年紀年僅十九歲,據調查來的情報顯示,他在李遇指導下,除了熟悉兵書,精擅排兵布陣等外,也是李氏出身的罕有騎將。
李遇雖然出身貧寒,但作為大楚第一名將,隨天佑帝南北征戰半生,也為李氏一族積攢下極深厚的底蘊,堪稱江淮第一將門。
韓謙看李磧瘦瘦弱弱,站在人前人後還有幾分羞澀,難以想像李長風等楚州曾經著名的勇將,步戰馬戰都不是他的對手。
看到韓謙在戰甲之外還穿著為其父韓道勛守孝的白袍孝衣,竟然敢僅帶這麼點人手到小茅峰西麓過來相見,李秀也是暗暗佩服他的膽氣,心想他估計也猜到父親就在附近,當下便徑直將他們的來意相告,說道:「我們與二叔會合後,會暫時駐紮在西面的小坡崗上,韓大人有什麼事情,但凡派人過來相告一聲便是。」
韓謙看西面的坡崗,有一座二三十戶人家的村寨,四周地勢開闊,四百多精銳騎兵在那裡紮營,跟北麓的主營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而遇事進退也便捷。
對信昌侯李普要與陳銘升率扈衛出去,跟李秀會合到一起,駐紮在附近,韓謙沒有意見,也約定等李秀他們駐紮下來後,他這邊照四百人、四百匹馬供給糧秣馬料。
看著信昌侯李普帶百餘扈衛,與李秀及郡王府府衛會合往西邊的坡崗馳去,袁國維頗為憂慮地說道:「李秀其人,未必有老王爺的胸襟啊!」
袁國維大局謀略不及高階將領,但這輩子廝混,看人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