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楚開國之後,南陽又是兩國長期拉鋸作戰的西線焦點地區。
即便在荊襄戰事之後,楚軍將防線推進到南陽盆地北部的方城,遷往大量的兵戶充盈防線,農耕生產才得到一些恢復,但呂輕俠發動宮變失敗,裹挾太后王嬋兒、襄王楊林逃到襄城,短暫的割據襄北,鄧均兩州好不容易恢復了一些的農耕及丁口,再遭重創。
目前鄧均兩州錄得人口總數僅有二十萬,甚至夾於伏牛山與秦嶺之間、山嶺起伏的均州,人口比佔據有南陽糧谷之稱、有大量肥沃土地可以開墾的鄧州還要略多一些。
想在宛城、淅川發展工礦業,周圍就離不開要有相應的農耕人口作為基礎。
目前鄧均兩州十二縣總人口都不足二十萬,甚至都還極為分散,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壓根就不要想能發展出多大規模的工礦業。
梁楚和談之後,大梁承諾要削減在鄧、均兩州的駐軍,但鄧均兩州的戰略價值是誰都不能忽視的,僅從這一點意義來說,大梁中樞都需要往鄧州兩州大規模的遷徙人口、充實州縣。
之前忙於穩定河洛一線的形勢,都沒能顧及到鄧、均兩州的發展,這次討論到要就近經梁州往隴右輸送高附值商貨,主張在宛城、淅川大規模發展工礦業,除了從敘州、東湖抽調工師及家小遷往這兩地,同時也迴避不了需要往兩地大規模輸送農耕人口的問題。
關鍵在於大梁目前所轄諸州縣,人口都遠談不上充盈,各地都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可以開墾,迫切需要遷入人口,而非遷出人口。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