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即便蔡王阻擊失敗;還有潼關天險;如此便能給代王調兵支援潼關贏得了充足時間;只待右武衛將軍皇甫無逸和武賁郎將令狐德潤增援而至;則潼關固若金湯。”明雅手指地圖;詳細解說道;“楊玄感離開東都之後;東都之圍可解;拯救東都之功唾手可得;接下來我們便可銜尾追殺。與此同時;黎陽那邊的局勢也隨之變化;齊王再無進京之可能;崔弘升、陳稜等各路援軍隨即可以渡河南下;跟在我們後面追殺楊玄感;如此楊玄感必敗無疑;更無進關之可能。”
“反之;若我們由崤、澠一線東進;首先就有中伏之憂。雖然莘公(鄭元壽)目前還控制著澠池;但他被困城中;對叛軍的動向知之甚少;一旦叛軍利用地形優勢潛伏於崤山之中;則我們有全軍覆沒之危。退一步說;就算我們安全抵達澠池與莘公會合;順利殺到函谷關下;但接下來楊玄感必定傾力而出;決戰還是不可避免。我們贏了;當然皆大歡喜;輸了;一潰千里;楊玄感銜尾追殺;則大事去矣;那時蔡王有了我們這個替罪羊;還會在弘農拼死阻擊?潼關措手不及;留守潼關的劉綱僅有八百衛士;他是否能堅守到西京援軍的來臨?”
明雅話音剛落;杜淹便再次發出質疑;“你肯定楊玄感要與我們一決死戰?”
明雅點頭;“對此某有絕對把握。”
“既然楊玄感要與我們決戰;並且有信心擊敗我們;那戰場位於何處;才能讓他在勝利之後;把所得利益最大化
杜淹這句話問得好;明雅苦笑無語。
楊玄感透過決戰來贏得生機;但生機是不是就只有殺進關中一條路?肯定不是;如果楊玄感透過這場決戰給了西京以重創;又拿下了東都;並與齊王結盟共建了皇統;那麼他的未來就很好了;他有足夠資本與西京達成政治妥協;他不需要進關就能贏得關隴的支援;於是這場兵變的目的就達到了;中土的保守勢力以齊王為大旗;以關隴和中原為地盤;與聖主和改革派相抗衡。
這才是一決生死的決戰;這才是楊玄感和兵變同盟的利益訴求;而杜淹之所以一語中的;並不是因為他站得高看得遠;而是因為衛文升等改革派;明雅等山東人始終不相信關隴本土貴族;始終抱著戒備之心;始終擔心這是保守勢力聯手操控的一個旨在推翻聖主和改革的陰謀;於是處處設防。
明雅為什麼不願意西京大軍由函谷關方向殺進東都?就是擔心雙方聯手做戲;結果就像裴弘策、鄭元壽一樣;帳下大軍紛紛倒戈;不戰而潰;楊玄感的實力膨脹、膨脹再膨脹;然後關隴、河洛、齊王三大政治勢力聯手分裂中央;摧毀改革;摧毀統一大業。所以他堅決要求西京大軍先與中央會合;在尚書行省的統一指揮下作戰;以便中央牢牢掌控形勢的發展。
杜淹為什麼堅持殺向函谷關?他就是擔心這支軍隊被中央控制了;而關隴人沒辦法控制尚書行省的最終決策;一旦與行省內的改革派;或者山東、江左人糾纏不休;貽誤了戰機;讓楊玄感殺進了關中;那最後倒黴的就是關隴人了;所以杜淹寧願讓衛文升指揮這支軍隊;也不願這支軍隊被中央所利用。
另外他肯定楊玄感要決戰;要把西京大軍誘到東都城下決戰;如果走水路;西京大軍直接到了東都城下;決戰不可避免;但那是背水一戰;尚書行省和山東人都不值得信任;西京大軍一旦敗北;必定是全軍覆沒;反之走陸路;楊玄感若想把他們誘到東都城下決戰;就必須放棄函谷關這道天險;而西京大軍一旦控制了函谷關;那就進退無憂了;即便在東都城下打敗了;還可以從函谷關撤離;不至於被楊玄感趕進大河裡活活淹死。
杜淹的質問最終“擊敗”了明雅;贏得了衛文升的支援。
既然楊玄感要把決戰勝利之後的利益最大化;那他就必然把決戰戰場選擇在東都城下;既然決戰戰場在東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