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賜良緣。我立即動筆,幾乎是一氣呵成,文不加點。我大概是交稿最早的人,至少是其中之一。詳情都已寫在文章中,我在這裡就不重複了。
文章在《光明日報》“文薈”上刊出後,得出的反應大大地超出我的期望。一位在很多問題上同我意見相左的老相識對我說:“你的許多文章我都不同意;但是《賦得永久的悔》卻不能不讓我感動和欽佩。你是一口氣寫成的吧?”他說得並沒有錯,我確實是這樣寫成的。這一篇文章被許多“文摘”轉載,一些地方中學裡還選作教材。我還接到許多相識的和不相識的老、中、青朋友的來信,對它加以讚美。我可是萬萬沒有想到,一篇文章竟能產生這樣廣泛的影響。
語言與文字(4)
空口無憑,我不妨選出一封信來,從中抄上幾段來供大家品味。這封信是武漢大學的兩名研究生寫的:
最主要的,是我們被您在《賦得永久的悔》裡面所流露出來的濃郁的親情深深地感動了。您在文章中說,您如果以後不去濟南,不去北京,不去德國,您就可能會是一個農民,一個文盲,但是您的母親卻會比您不在身邊要活得長、活得好。多麼崇高深沉的愛!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去換取母親的幸福而不得,便成了一位望九之年的老人的“永久的悔”。
回想起來,我們時時以“天之驕子”而自豪,自恃青春年少,風華正茂,隨波逐流,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遠方的父母,忽略了父親期待的目光和母親漸生的華髮,忽略了故鄉小河邊曾有過的嬉戲奔跑。看了您的文章,我們的心受到了強烈的震動。從小到現在,我們被傾注了母親滿腔的從不企求回報的愛。我們大了,母親也老了。我們再不能等到自己90歲了才悔恨地想起當初不該離開母親,忽略母親。我們都是胸懷理想的熱血青年,以自己的眼睛觀察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深深地熱愛著可愛的祖國。您的心路歷程,您的文章剛好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樸實的道理:愛國應從愛母親做起。
您的年齡比我們的爺爺還大,從民國初始一直走到改革開放的今天,歷經滄桑而保持本色,您的愛母之情,愛國之心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進,提醒著我們要永葆人間真情至愛,做一個真正的人,大寫的人,同樣也將激勵和影響著全國千千萬萬青年朋友的生活道路。
信就抄到這裡。下面署名是“學生彭至安(法學院96碩)、劉陽(生科院97碩)”。
這一封信寫得何等真摯動人啊!我們中國的青年是多麼可愛啊!這一封信對我的震動比我那篇文章對他們的震動要強烈到不知多少倍。我真是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篇簡單的文章竟能在社會上、對青年人產生這樣強烈的影響。
我現在幾乎每天都收到一些素昧平生的朋友們的來信,其中老、中、青年都有,而以青年為多。我寫文章向來不說謊話、大話、套話。我向讀者真摯坦率地交了心,讀者也以同樣的東西回報了我。這是我近年來最大的快樂。
我在上面已經提到,我平生傾全力去做的是科學研究工作,寫點散文,只能算是餘興。然而,根據我今天的認識,人們在社會中不管處於什麼地位,上至高官顯宦,中間有士、農、工、商,下至引車賣漿者流,我們所做的工作都必須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祖國,有益於全人類。如果只是為了個人利益,為了孤芳自賞,那就是社會的寄生蟲。覺悟了的人民必將揚棄之,甚至消滅之而後快。那種“藏之名山,傳之其人”的科學研究工作,有的也能立即產生社會效益,有的則只能俟諸未來。但是,文學作品絕大多數能立即產生社會影響,直接產生影響。我的《賦得永久的悔》就是一個最具說服力的例子。
我的稟賦不高,在很多問題上,我都是一個後知後覺者。現在,透過《賦得永久的悔》等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