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修行,可幫助修行者修持容易成就,也為清涼寺無上守護佛陀。誠心信奉自清涼寺守護佛,其所生髮靈光自然能加身護體,化煞祛難。”
“心存善念,常誦真言咒語,使有緣者逢凶化吉,離苦得樂,順達豐盛。此位清涼寺所供奉護法善神,數萬年香火、信仰法力與諸尊舍利因緣具備之時所演化。”
“當然這番解讀乃是對外公開宣稱,清涼寺歷代主持中流傳,其中有一縷寺內聖祖意念秉持。他所存在真實寓意,並非其中一抹聖義力量守護,而是佛義因緣看護,目的只為有緣人能惠及!”
“換言之,若是某一日魔氣大宗來襲,這尊拈花古佛並不會自身施加影響,而是儲存清涼寺佛義破空而去,留待他日再行衍續!但他能感知前來之人中有緣人佛緣功德契合,會感知其佛性加持己身。”
“像是君懷你方才所得到幾點飛翠落紅,即為他感知你體內所弘揚佛氣,更緣由此間天地異象,乃是你所擁有生之力氣息所造就,從而將生之力相關相贈與你。”
劉君懷點點頭,“那幾點飛翠落紅,果然將我體內生之力就此演化!佛教思想博大精深,清涼寺為清淨之義,亦為清淨修行場所,極便於心與佛交流。拈花古佛乃心靈所打造幻象,敬告之,不可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中。”
詮濟法師笑顏讚道:“你果然心內擁有佛性,這般迅疾便了知根源所在!佛經曰,未斷我愛,不如潔淨。愛恨恩仇,皆是情障。當你知道迷惑時,並不可憐,當你不知道迷惑時,才是最可憐之人。”
“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存在,今日之執著,可能會造成明日之後悔。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永遠也不可能給你煩惱,皆因自己內心放不下強求的慾望。放下非分慾望,便是佛緣。”
“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佛心之人不去看眾生之錯;只看到眾生過錯,卻看不到自己過失之人,枉談‘佛’字。要認清自己,看清楚自己要做之事。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令自身一定會後悔之事,也要看清楚事情後果,因為你要對那個後果負責。”
“不要把生命浪費在一定會後悔之處,對己對事負責,便是與佛有緣。魔族之類存在,與佛間關係自不待言,魔性心態也是一種情障,所從事行為也是非分慾望。”
“我清涼寺守護佛,為整個神界佛教拈花古佛,不會望及魔性眾生之錯,而是昭示魔性存在,本就為天下眾生所釀就。因而魔性泛延而至,只能由眾生自行解決,而不能依仗佛祖抑或神祇!”
樂聖仙師嘆道:“執著與迷失,往往僅在一念間。方到今日,我才知清涼寺之名由來。來到清涼寺,方知拈花古佛因何故在此駐留。清淨修行方是佛性本來意志,當機緣與因果成熟時,佛緣自然會來到我們身邊。”
立人天師卻是一旁呵呵樂道:“道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此等主動性恩澤廣施,正是與佛教未斷我愛,不如潔淨之善念感知教化相悖之處。”
“在佛門聖地,大言特言道家真理,自然有大不敬之嫌,我等今日裡也就不再對此多做深研,各人修行所得,自心當有感念!正如今日在此地之人,便有仙師、天師、法師三種稱謂,來由各有緣故,信奉也各有不同!”
詮濟法師面上笑意不變,並未因為立人天師這番言語,乃是刻意提醒在場修道之人,莫要被佛家道理所迷失,而心生絲縷不喜之意。
兩教間如此教義爭執由來已久,像是詮濟法師這般,心性有相當悟徹之人,定然不會因此而感到憤忿不寧。
而且目前大敵當前,也著實不適宜再做無謂理念征討,大勢所趨方為共同關注目的。
劉君懷心下生笑,但也感無可奈何,對於此等爭執,自己恩師最為理解,因而他早早意識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