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他們判斷是非、建構思想理論的依據,從未超出《易》所建構出來的範圍。孔子如此,老子亦然。

孔子贊《易》而作《易傳》,使《易》呈現出濃厚的儒家色彩。尤其在漢代注重經學、經釋的傳統下,《易》學的傳授一直是以儒家為主流。司馬遷所記載的傳《易》諸師譜系,便是以孔子開頭而單傳下來的。《易》學的傳授直到漢宣帝時出現了孟喜,才讓解《易》的方法有了革命性的發展。孔子的易學思想雖然是目前解易的主流,但並不是唯一解法。事實上還有老子《易》、莊子《易》、董仲舒《易》、揚雄《易》、醫家《易》等諸家易解,相當豐富。建立一套完整的易學體系是項偉大的工程,而清代易學家焦循卻憑藉其天才智慧完成了這一艱鉅任務(詳見焦循《易圖略》)。

易學博大精深,曲成萬物而不遺,其理論體系涵容量大,敘述天人合一、陰陽辯證等內涵。《易經》只是易學的主體之一。易學還包括奇門、太乙、六壬等其它應用易學流派。世人所說六壬、六爻等易術是易學的旁枝末流,實乃妄語。實際上,這些均為大宗之法,都是組成易學的中堅體系。無論從其組成結構或是功能上看,都體現著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人合一,陰陽辯證等象數思想。而且,奇門、太乙、六壬等應用易學流派的產生時間不但與《易經》不相上下,甚或有超前之勢。

孔子晚而喜《易》,他的態度是“不佔而已矣”。孔子透過對“以德代佔”思想的發揮來闡發《易》中的道德和義理,強調以“觀其德義”的途徑來探討《易》中的“天之道”、“民之故”以及“物之情”的易理思想,並由此開創了儒門解易的先河,將易學引入哲理化的研習之路。自孔以後,易學分為兩大學派——象數派和義理派。象數使人思維更加清晰,義理使人觀謀更加清明。義理與象數的有機結合使得易學有了更大的發展。及至後世,凡所謂大宗之法,皆以象數為宗,雜以五行與外應。自古以來,大宗之法多擇人而授。孔門縱有三千弟子,而通其藝者不過七十二賢。聖人之道傳於聖人之才,得傳承者皆有定數。

中國人的主體信仰其實就是《易》的思想,只不過一如孔子所言“百姓日用而不知”罷了。天人合一,天地一太極,萬變不離其宗,塵世萬物無不與我相關。

而且,中國的“神仙”也都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

《易》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由此可見,易學對現代人的啟示,並不僅僅在於對個人人生節律的探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種全面深入認知世界的方法。如果大多數中國人能夠明白人生和世界的變化規律,那麼就會更好地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古之先聖既知方法(有為之法),又知圓法(無為之法)。即雖治《易》,但深究其理而不為此技術。因為他們明白,還有更高更接近生命本質的文化內涵,那才是人生真正未來之路。所以三教聖人中,老子講“道”——性命雙修,孔子講“仁”——窮理以儘性,佛陀講“法”——###見性,並以此貫通乾坤,周流六虛。

()好看的txt電子書

現代意義上的易學思考(2)

研究易學,《論語》、《老子》、《孟子》、《荀子》、《莊子》、《左傳》、《淮南子》、《呂氏春秋》等書是不能錯過的。

文化永遠領先於固化。古之研易大家,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者比比皆是;而現在只有背誦者、註解者、詮釋者,沒有超越者,沒有思想重建者,不但整體素質不夠高,而且還有摧毀者,形成了很多特別堅硬的僵化的東西。這些都成了易學發展程序中的滯礙。

另外,文化的傳承需要精神傳承作支撐,需要感恩與推崇,究易亦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