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再者,很多山裡面都有洞|穴,洞|穴裡面都有水。如果按照類象來講,這就表明,地球也要吐納,也要呼吸,跟人也是相應的。這個出氣的地方也稱之為“|穴”。古人有很多種找|穴的方法。春季,看地上哪個位置的草長得最早,最旺;夏季,下雨的時候,看哪個地方會冒氣;秋季,要尋找群體植物中凋零最慢的地方;冬季,要看哪裡的地面是最溫暖的。如果有降雪,要注意觀察哪個具體地點的雪是最先融化的。透過一年四季的觀察之後,就能基本判定出哪裡是真正的“|穴”了。

此外,在沙漠裡,有些湖泊是受地氣的影響而自己能夠去搬家,就像很大的一個球一樣,能夠移動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停穩。想一想,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但它的奇妙,無非還是氣的執行,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發生作用。天地之間,天地人之間,地理之山澤之間,總是有氣相通。

中醫講究望氣,其實也就是一種哲學實用化。也就是說,掌握了這種方法,就可以根據無處不在的氣來望到一切。易經大師們想要乾的就是這個工作。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節,在洛陽與朋友散步時,發現杜鵑花提前開放了,便說:地氣從南向北來,這是天下將亂的開始。如果地氣自北向南,則天下將治。不久,從南方來的王安石任宰相,並提拔了一大批人。不久,王安石的變法引得朝野一片混亂。這就印證了邵康節的判斷是準確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對這個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他是儒家最早言說五行者,戰國以前的儒家只言陰陽而不論五行。而董仲舒將陰陽、五行學說合流並用,他一般還被看作是儒門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為《春秋繁露》。

對天人合一觀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應的。《莊子?達生》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於“始萬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於“生萬物”。人不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於“成萬物”。再具體地說: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雖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對應、相互聯絡的。這不僅是一種“同與應”的關係,而且是一種內在的生成關係和實現原則。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則,人之道是實現原則,二者缺一不可。

上為《大易識階》米鴻賓的主要觀點,但《開啟中醫之門》的作者李陽波則很不滿意董仲舒所提出來的天人合一觀,他解釋說:董提出這個觀念主要是講天的情況與人的情況的統一,實際上,作為天的宇宙自然,人類社會是很難模擬的,可是構成|人類社會的植物、動物及人的本身,他們的生長衰老、他們的變化卻無法逃脫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講天與萬物、與人的這種生理狀態的合一,而不是天與人的社會結構的合一。為了作出這樣一個劃分,李陽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關社會觀的這一部分劃出去,而保留其談生物的部分,並且徑直把它稱為“宇宙生物觀”。 因為中醫是研究天、地、人之間的術數轉換變化關係的一門學問。在他看來,天人合一就已把中醫小了一截。李陽波同時認為錢學森也看到了中醫、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一些情況,從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議的潛力,看到了人天之間所存在的必然聯絡,所以也摒棄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觀”。

人稟天地之氣而生

《管子?水地》曰:“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說的就是將水比喻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