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失傳,《孔子宅經》和《淮南子宅經》現在可以查閱到。

而要深入地洞悉玄關,必須要去研習它所來源的先天、後天八卦。

聖人造《易經》之卦,其所設先、後天相異之排序,效之所在,後人莫名其旨。然聖人所傳,定有其竅。先天與後天,其若相通,則必有竅戶。既通門戶,星貫神明;不通關竅,流浪生死。

天地氤氳,陰陽化之出;由陽至陰,無間之道,天地之竅。其於一竅之通者,勢必竅竅相通。

()

萬事開頭難

萬事開頭難。為何開頭難?開頭,開頭,所謂要把頭開啟,也就是開腦子,當然很難。

明白地講懂頭的學問,必須引入五行學說。五行之中,木之德為仁——仁義禮智信五德——就是從“仁”開始。

仁是木的德性,北宋五子之一的邵雍在論述萬物的德性時說:“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也就是說,動物是先長的頭,植物先生根。這是天地生物不易之理。既然人也是先生出的頭,學習或做任何一件事也就順理成章地從頭開始。這就是道。米鴻賓《大易識階》寫到這一點時引申說:五行金木水火土中,有頭的只有木,所以稱為木頭。木頭的造詞當然還有深意存焉,因為木是植物之根,其德為仁義,亦為人立身之根本。因此,人要立身,必須從木之德開始,從仁義開始。仁為德之首,所以,人們又用果仁來補腦,其實也就是補頭,這也是一種對應關係。

另外有意思的聯想是,古人知道心存仁義,又以心眼相通,眼中有仁,故造出一個詞叫“眼仁”。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很多人迷迷糊糊以為這句話說的意思是,一陰,一陽,就構成了道。這是很不確切的。米鴻賓《大易識階》中對這句話作了很認真的註解。

“陰”字最早出現在西周金文中,原義表示山之陰面或雲遮住了陽光。關於陰的註釋有:《說文》曰:“水之南,山之北也。”《太玄》謂:“幽無形,深不測之謂陰也。”《管子?心術上》:“陰者靜。” 《尚書今古文集解?洪範》:“陰,降也。”《禮記?曲禮上》孔疏:“陰,卑也。”《戰國策?秦策》高注:“陰,小。”王逸注《楚辭》:“陰,臣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內為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者,真藏也。”《春秋繁露?基義》:“陰者,陽之合也。” 顏師古注《漢書?郊祀志下》:“陰為柔。” 王肅注《孔子家語?本命》:“陰,偶數。”等等。

“陽”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原義表示高明。關於陽的註釋有:《說文》:“陽,高明也。”《禹貢》:“山南為陽,水北為陽。”《周禮?考工記?輪人》賈公彥疏:“向日為陽。”《禮記?曲禮上》注:“陽,尊也。”《禮記?曾子問》鄭玄注:“明者曰陽。”《左傳?僖公十五年》:“外為陽。”《莊子》成玄英疏《達生》:“陽,顯也。”;《人間世》:“陽,剛猛也。”《太玄經?玄告》:“陽動吐,陰靜翕。”《玉篇?阜部》:“陽,清也。”顏師古注《漢書?郊祀志下》:“陽為剛。”王肅注《孔子家語?本命》:“陽數奇。”

陰陽思想約萌芽於殷周之際,陰陽二字在文獻中首見於《詩經》。《詩經?公劉》雲:“相其陰陽。”即是指向日光的地方為陽,背日光的地方為陰。但,那時的陰陽還沒有對立屬性,用的都是原義。

漸漸地,陰陽的概念開始增大,開始“互動”, 開始成為了古代文化最基本的認知概念和方法。最簡單的稱法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但是,這句話很多人都沒有鬧清楚,主要是因為不知曉裡邊“一”字的真實含義。在這裡,“一”並不是一個數詞,其本意是“所以”。所以陰所以陽,構成的是一種互相交替迴圈的動態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