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著《京城人在紐約》有了名氣,出去拉投資也有了底氣。
就像是石總,正因為《京城人在紐約》的成功,取得了石總的認可,才有了這次影視基地的合作,如果《京城人在紐約》失敗了,那一切都免談。
也就是說,你只有不斷的取得成功,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才會放心的投資你。
張億謀能憑著一個故事就拉到300萬美金的投資,這是由於他以前多次取得了成功。
林子軒和馮曉剛的資歷還不夠深,沒有那種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號召力,和張億謀沒辦法比,現在出去風險太大,很可能碰的頭破血流。
這可是個混亂的年代。
“再等等吧,等尤哥把《活著》拍完再說。”林子軒回應道。
“這樣也好,先看看形勢,有了尤子,咱們至少成功了一半。”馮曉剛說笑道。
回到藝術中心,林子軒意外的收到兩張邀請函,一個是華國金牛獎的,還有一個是香江金像獎的,這兩個獎項都在四月份頒發。
金牛獎林子軒還能理解,他畢竟是《大撒把》的編劇,有最佳編劇的提名。
金像獎這個就有點莫名其妙了,林子軒知道這是因為《阿郎的故事》那部電影,他後來找了錄影帶來看,上面只是在故事策劃上出現了他的名字。
不過既然寄來了邀請函,就說明香江那家電影公司還沒忘記他,或許只是出於禮貌而已。
反正也要去花城參加金牛獎,順便到香江去一趟也不錯,林子軒這麼打算著。(未完待續。)
第一百五十九章 紛擾
是留在體制內安穩的生活,還是離開體制奮鬥打拼,這不僅是林子軒和馮曉剛在考慮的問題,也是演藝圈的從業者都在考慮的事情。
時代改變了,以前的人講究奉獻,現在的人講究利益。
全民下海的熱潮方興未艾,在南方,每天都有財富神話誕生,大家見面談論的大都是賺錢的門路,以及各種真真假假的訊息。
演藝圈的人原本就是一幫不安分的傢伙,他們渴望把自己能力轉變成財富。
八十年代,演員全國各地瘋狂的走穴撈外快,從而過上了好日子。
像劉曉青那樣的大明星還開起了公司,利用自己的名聲賺錢,手裡少說也有幾十萬,在華國影視圈算是提前富起來的那批人。
如今終於輪到幕後的創作人員了,總局的檔案相當於給這些人鬆了綁。
以馮曉剛為例,拍攝《京城人在紐約》獲得巨大成功,但算不上名利雙收,名聲是有了,可他每個月只能拿著幾百塊的工資,還有500塊的年終獎金。
他會覺得自己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沒有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來。
如果他下海創業,拉來投資,拍攝一部成功的電視劇,賣出去版權,那麼他就可能賺上幾萬塊,甚至是十幾萬,這種誘惑很難拒絕。
當然,在沒有藝術中心資源的支援下,他要冒的風險很大,存在失敗的可能。
這就是演藝圈的眾人面臨的現狀,離開體制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不離開體制又心有不甘。
在接下來的二三月份,京城演藝圈的朋友見面,都會談論相同的話題,你離了麼?
這不是離婚的意思,而是離開體制的意思,在民營資本的強勢介入下,有人準備出去闖一闖,有人還在猶豫觀望,人心浮動。
林子軒都能感覺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浮躁的味道,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藝術中心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有編劇和幕後工作人員要離職,在外邊他們能拿到兩倍的工資,還有各種分紅,待遇相當優厚。
這種事情在南方並不鮮見,民營企業利用高薪挖角,國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