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英格蘭銀行董事。這個聽起來很榮耀,但是稍微懂得一點金融知識的人都知道,英格蘭銀行這樣的中央銀行是不可能賺大錢的,因為他在事實上是所有英國銀行的最終貸款人,要擁有很充足的準備金,極端的時候能達到40%,而商業銀行一般要少得多得多,把錢放貸出去才能生錢啊。成為英格蘭銀行的董事,只有羅斯柴爾德家族這樣錢多得手抽筋的人才會去幹的事,貼現率(利率)又不是董事說了算,行長是個公職。而且你看財政大臣這個壞傢伙,還把唐寧的錢分到了那麼多家公司,更不可能成為有影響力的董事。
第三,東印度公司董事。這個更坑人,比英格蘭銀行董事更坑人。東印度公司最牛的時候收入要超過英國的國家財政收入,但那都是老黃曆了。隨著殖民擴張的無節制蔓延,管理殖民地和不斷的戰爭使東印度公司疲於奔命,財政危機不斷產生。早在1770年,孟加拉大饑荒時,當地三分之一的人口被餓死,勞工奇缺,貿易幾乎中斷,加上歐洲的經濟蕭條,東印度公司幾乎要破產,靠著向英國國會求助才沒真正破產。
後來在1773年的茶葉法案使東印度公司追求北美茶葉貿易壟斷,導致美國獨立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又使東印度公司受重創。終於,這個“史上最牛黑社會”在不斷撞牆的過程中被英國政府完全控制了。英國政府控制之後的東印度公司變成了政府的分支機構,印度總督們一個比一個有野心,為了控制印度、尼泊爾全境,發動了一場又一場戰爭,結果使得東印度公司再次陷入財務危機,再次向英國政府求援時,把最重要的命脈——印度與中國的茶葉貿易壟斷權丟了。怡和洋行成為中英貿易大亨就是拜這些總督的野望所賜。
1833年,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壟斷貿易的行為一再被鄙棄,東印度公司不但丟了全部的壟斷權,連商業功能都被剝奪了,因為你不可能又當印度政府又當印度商人,這對別的英國商人不公啊。政府又成立了印度控制委員會,幾乎把東印度公司原來的董事們的權力剝得一乾二淨。然而,東印度公司沒死的原因是他們找到了一個很不錯的用來換取中國茶葉的妙計——控制斯里蘭卡的鴉片源,然後販賣到中國等地,(不知道他們是如何突破法律禁止的商業功能的,走私不算商業?),但他無法在法理上壟斷,這使得怡和洋行在印度中部找到了鴉片產地,危及東印度公司的鴉片利潤,這就是東印度公司的生存現狀。
這一切,隨著唐寧在倫敦的入鄉隨俗都不斷地越來越瞭解,財政大臣也不打算隱瞞他。
第四,南海公司董事。這最後一個董事尤其是士可忍孰不可忍,這簡直是赤祼祼地坑爹。南海公司在經濟史上是著名的“南海泡沫”的主角,泡沫經濟一詞就源自這一次大丑聞。一家快要倒閉的公司,居然讓我來做董事?財長大人還有沒有人性?你們就這樣對待史上最大慈善家嗎?
南海公司與英格蘭銀行、東印度公司一起,是著名的英國三大國企。東印度公司以印度貿易壟斷出名,而南海公司是壟斷與南美的貿易。但南海公司簡直是一場騙局,東印度公司對印度那是真壟斷,南海公司則並不控制南美,那都是西班牙人控制的地盤,南海公司的支持者(包括一幫貴族、大商人、議員、財政大臣、整個保守與統一黨)欺騙股民,謊稱他們與西班牙達成了壟斷貿易協議,但其實西班牙人只允許南海公司每年派三艘船去南美!就這,還在後來西班牙、英國交惡之後被解除了。
由於大規模的政府欺騙,使得不明真相的群眾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從128英鎊追捧到超過1000英鎊。南海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採用了很有趣的方式,說,你們可以用英國公債來的換我們的股票。這一增加公債流通性的創舉使各南海公司的股票節節攀升,瘋狂到了全民炒股的地步。有人形容“政治家忘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