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把它們消化掉,甚至我們的文化還會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呢。這種觀點過於樂觀了。因為現在與歷史上任何其他時代不同,這是一個“二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任何文化想憑藉自身的深厚傳統來同化外來文化,都可能喪失獨立性,迷失自己。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在這方面,法國做得就很好。人們都知道,法蘭西文化也具有悠久雄厚的文化歷史,法國人一向以自己的文化而自豪。可是面對美國文化的兇猛衝擊,法國政府制定各種措施來保衛自己文化的特色,甚至不惜得罪美國,限制美國文化產品的流入。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導致各國的文化也將在交流中走向一元化,各國文化都將逐漸消磨自己的特色,而融於共同的文化之中,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有何不可?這種觀點看似是“與時俱進”,實質是文化上的“全盤西化”。世界大同還很遙遠,我們不知道大同世界是什麼樣子,但它絕對不應該是一種文化惟我獨尊的世界,而應該是各種文化百家爭鳴、爭奇鬥豔。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基礎,它能夠凝聚民族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中華民族以及疆域之外的華人社會得以形成,並且在心靈上緊密地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在中國,百多年來基本上是在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是在建設中國新文化的過程中,可以預見的是,在中國必將出現一個新的“百家爭鳴”的局面,文化多元的新格局。我們可以看到,自“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的各種學說、各種流派如潮水一般湧入中國,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處在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的過程之中,我們還沒有能如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宋明理學那樣,在充分吸收西方文化基礎上形成現代的新的中國文化。但在*九十年代之後,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分野越來越明顯,逐漸形成了若干學術小團體,這些學術小團體大概都只是“一家之言”,能領導思想界的權威還沒有出現。展望二十一世紀,在不久將來也許會出現適應中國現代社會要求的不同學術派別,但大概也不會產生一統天下思想體系。這就是說,無論中外,由於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不斷變換,大概都不可能出現象柏拉圖、孔子、釋迦牟尼等等那樣代表著一種文化傳統的偉大思想家。那種企圖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眾多的思想群體的合力推動人類文化的發展,這正是多元文化所要求的。與這種情況相聯絡,我認為也許和當前精文化向大眾文化轉移不無關係。由於人類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傳統的慢節奏的精英文化已不適應人們感情和精神的需求,因此,在文化的各個方面表現出趨向大眾化,哲學自然也不能例外。因而為滿足人們這種快節奏的感情和精神上的需要,哲學問題也逐漸趨向簡明和通俗。我想,這也是不會出現象已影響人類文化兩千多年,今後仍然會長期發生影響的孔子、老子、柏拉圖、釋迦牟尼等“聖人”的原因之一吧!
客觀說來,民族文化如果毫不遏制地任憑“漢化”和“西化”,那麼高談闊論、大書特書民族文化旅遊豈不是一句空話?可以肯定,引進“漢化”或“西化”的經驗和作法來大力發展地方生產力,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發展中如果能完美或儘可能地保持自己的民族傳統,這對開展特色旅遊是大有好處的。在中華民族文化多元性保護的今天,黃平縣各民族傳統的歷史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樣,總是博大精深的。所以,當我們在進行民族文化的旅遊開發時,要更加註重傳統文化的保護,按照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進一步推動和維護民族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應該避免那些先保護後發展或是先發展後保護的方式,應該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實行在發展中做好保護,又從保護中協調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民族文化保護和旅遊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