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型別的獨身者“自我”的意識十分強烈,他們給人的印象是有一個不容第二個人隨意涉足的一個人的世界。一位獨身女性說,“我需要安寧,需要一個孤獨的人生,需要一個美麗的天地。孤獨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他們特別看重這個一個人的世界,絕不願意任何外人哪怕是最令他們崇敬、喜愛和親近的人走進這個世界。
據觀察,這種型別的獨身者的內心世界絕不是悲慘的、痛苦的、孤寂的,他們興致勃勃地生活著,輕鬆愉快,怡然自得,具有一種常人中見不到的“仙氣”,一種清靜、淡泊的內心世界,心理顯得很平衡。他們陶醉於這個世界的恬靜、安適,自得其樂。有一位被調查者寫道:“我納悶,人們為什麼看不到婚後的不幸,而總以為單身生活是一個悲慘無比的世界。”他們的主張和做法雖然在多數人看來是“走極端”的,但從他們身上完全看不到極端分子常有的焦躁、激烈、嚴厲和過分的狂熱,有的卻是豐滿、完善、恬淡和祥和。他們不像世上許多人那樣,或者還在上下求索,尋找關於人生道路的答案,或者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問題,而像是解開了這個斯芬克斯之謎,因而沉浸在獲得答案後的滿足、喜悅之中,沒有還在追尋答案的人們的焦慮和彷徨。
這類獨身者如何對待情慾和性慾?調查發現,兩性之間的感情在此類獨身者心目中被放在極不重要、可有可無的位置上,不會超過友誼,他們對性慾也看得很淡漠,不會超過其他慾望,如食慾、求知慾等等。有一位男性獨身者說:“這種慾望不是離不了的,它只是生理反應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沒什麼了不起的。”一位女性獨身者說:“我認為性慾不太重要,我沒有什麼慾望。”另一位女性說,“這種事與我無緣,我不向往這種事。這種事在我心中沒有位置,我即使成家也是為了雙方互相照顧,我確實沒有這種慾望,不能因為別人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女性未經開啟的慾望或許能永遠處於未知狀態,而男性從心理上可以對兩性均無興趣,但生理的慾望還是會有的。一位男性獨身者承認:“我是凡人,慾望有時是強烈的,但我的理智慧夠克服我的本能。”另一位男性也用了“剋制”這一字眼。他們當中有的研究過人類性心理和性生理方面的資料,知道男性在
歲時性慾達到最高峰,以後即使不會下降也不會再超過
歲了。一位男性獨身者帶著如釋重負的神情說:“我已經過了
歲了,慾望最強的時間都經過了,以後就更不成問題了。”這一類的獨身者幾乎都是童男處
女,而且希望終生如此。
獨身(二):對異性有興趣
浪漫型(先鋒型)獨身
對異性有興趣的人能否做到終生獨身?在西方國家,人口中相當一個比例的人有可能做到這種選擇,他們與異性或發生偶然的親密交往或建立短期的親密關係(包括性關係),但在中國社會中卻很難做這種選擇,因為婚姻幾乎是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包括性關係)的惟一合法途徑。因此,在中國的獨身者中,選擇真正的(不是暫時的)終生獨身同時又對異性很感興趣的人只能是人口中的極少數。
調查物件中有表明這種意向的人。他們抱著浪漫主義、理想主義或唯美主義,不願結婚。此類獨身者往往在感情上比較浪漫,一位獨身女性說:“我為自己設計的生活挺浪漫,盡是想美好的東西。”另一位女性解釋自己為什麼選擇獨身生活時明確地說:“我不願盡家庭義務,不願下廚房,嫌炒菜油膩膩的。”“看到家庭婚姻不幸福的多,幸福的少,因此我不願結婚。”還有一位女性說:“到什麼年齡就做什麼年齡的事找朋友結婚家庭丈夫孩子,在我看來這是女人的錯誤,也是男人的錯誤。”一位學哲學的男性獨身者說:“我覺得婚姻對人是一種限制,就人的本性來說,不應受婚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