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在婚後幾天就開始跟著康熙做他的副手,康熙每天處理的事情千頭萬緒,很多事康熙不放心交給別人,比如說科舉。
明年開春就要春闈,康熙打算在封筆前選出考題,讓海棠把這件事記下來到時候提醒他。除了這事兒還有就是礦場鬧事兒的摺子也擺在了他的案頭。
康熙看了之後很煩,和年輕時候相比,他此時有了怠政的苗頭了,把這幾封摺子扔到一邊,想了想就說:“下旨,讓全國的礦場封禁,日後不許開礦!”
海棠就覺得這命令下得離譜。
她把聖旨記下來留著不發,吃了午飯陪著康熙在前湖遛彎的時候說:“若是全部礦場封禁,那麼雲南的銅礦呢?”
鑄造貨幣要用到銅,偏偏這地大物博的國家銅礦稀少。
康熙說:“別的礦自然要關,銅礦是不能關的。”
海棠就說:“百姓如何想的兒臣不知道,但是那些當官的就會想‘憑什麼雲南的礦就不關,說不定山西也有銅礦,現在關了怎麼找銅礦’?然後就開始抗旨不遵,覺得只要發現了銅就能免罪,若是沒發現也沒事兒,找個替罪羊出來就行,大事化小,把抗旨不遵變成失察,不過是藉著倒黴蛋的人頭一用,照樣能當官享樂。”
康熙知道海棠說的這也是實話。
一刀切是不能解決事兒的。
海棠就說:“礦是要挖的,不挖礦很多事兒都辦不了,您只看到鬧事,是怎麼鬧事兒的?有的是去礦上做短工,是那些礦主不做人不發或少發工錢,這是鬥礦主。有的是一個地方的人抱團搶活兒幹,畢竟手停口停,這是曠工爭利益,說白了是當地管理不善,鬧事兒也並非人家的本願,只能說百姓種地已經養不活龐大的人口了,必須想別的法子,要不然一場旱災水災,到時候流民遍地。”
康熙就說:“你說怎麼辦?”
“以前不是說要用新人換官場的人嗎?兒臣記得幾年前就說過培養新的讀書人,如今這些人是不是也該出來當差了。”
“年齡大的這批是該出來了。”
“這好辦,先派這些人去礦上駐守,三年為期,令他們去主持公道,先處理礦上的事兒,等他們能處理了這些雞毛蒜皮的糾紛之後,就有了初步決斷訟獄的能力了。然後三年考核,優秀和中等的離開等著接下來的安排,考核不成功的,或者是收受賄賂與礦主地頭蛇沆瀣一氣的,罷黜不用。下一批再派去,如此幾年,先把礦上的規矩立起來,形成規範,再說其他。
這些人必須先認識民間疾苦,更能知道如何治理當地,等這些人足夠多了,漸漸地就能替代科舉,科舉這種選拔官員的辦法最大的弊端就是不識民間疾苦,這些人日日苦讀,哪裡去田間地頭種過地?特別是江南的那些神童,有幾個是貧寒出身?都是家裡富貴,剛落地就有人在他們耳邊唸叨三字經,家裡沒點底蘊的養不出神童來。”
康熙想得更多,如果這辦法能替代科舉,那就是不必像現在這樣依賴江南的讀書
人了。到時候就是那些人求著朝廷出來做官,不是朝廷求著他們出來做官。
“嗯,你這主意不錯,寫個條陳來,朕再斟酌一番。”
“嗯!”
“從貧寒的八旗中選拔這類孩子,讀書習字的筆墨紙硯朕讓內務府走賬,從朕的內帑出錢,每日再供應兩頓飯,朕替那些貧寒人家養孩子,他們既減少了養育孩子的辛苦,朕也能收一批忠心的人。只是此事急不得,必須慢慢來。”他是覺得自己看不到成果了,堂兄弟們的去世和親兄弟的臥床讓他覺得自己也會命不久矣,只是太子那邊……唉!
最怕的是人亡政息。
康熙看著太子不像是個勇於開創的明君,能做到守成就不錯了。
本來海棠給他出主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