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章 建立兵役制

招募移民這件事,還能跟東北改革一起做,尤其是軍事改革能有機結合在一起。比如有效支援平穩的裁軍、撤軍事宜。

這場戰爭前後徵召了12萬士兵,花了海量的銀子,平均月薪5兩,一個月固定支出就是60萬兩,前後打了兩年,固定軍費就支出了1400多萬兩。總支出超過了3000萬兩,因為還有軍火開支,其他物資消耗的開支。要不是賣了紫禁城,真的打不起這場仗。

戰後的撤軍,裁軍必須慎重,不止劉勇強,整個福建行政體系都要為這件事服務,裁軍一個弄不好就是譁變。

先裁撤好裁的,大鄉紳的那些在福建境內維持地方的兩萬人先裁掉,接著是蔣家、鄭家鄉勇部隊,鍾寶三戰時拉起來的團練也被裁撤,大哥在這件事上很配合,因為劉勇強答應補發軍餉,如果不給這筆錢,他也頭疼養不起那些人。

第一輪裁撤,撤的只剩下9萬軍隊,第二批裁的是陳炳文帶去的三萬太平軍,也沒有鬧出么蛾子,畢竟他們的家屬都在溫州山區,帶著軍餉回家比什麼都重要。比較麻煩的是從山東招的兩萬捻軍,這些人的性質是亂匪,而且家屬都帶到了東北,下令就地安置,每家可以獲得100畝可耕地,100人設立一個屯子,派10人駐紮。

第二輪裁撤也安穩度過。

剩下四萬軍隊,兩萬閩西太平軍體系,兩萬建寧老鄉勇體系,這算是劉勇強的嫡系,透過這場戰爭後,已經是能跟他上刀山下油鍋,風裡雨裡的生死兄弟,可不能虧待了。

但還得裁,這支部隊雖然也很能打,能碾壓大清任何派系的軍隊,可她畢竟還不是現代軍隊,不是國家軍隊,不是民族軍隊,只是俄國人兵力太少,加上劉勇強是戰術大師,否則這場仗沒可能贏,同等條件下,根本比不上俄軍的綜合戰力,這點劉勇強有清晰的認識。

軍事建設是一項永不能停的工作,滿清的文人懂太多這樣的道理,什麼‘居安思危’,什麼‘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大道理一說一大堆,可就是不做,一做就是以文御武,就是文貴武賤。

所以劉勇強繼續參軍,精簡老弱,只留下最精化的兩萬人,這就足以保護福建,保護東北。

但是所有隊長及以上的軍官一個都沒裁撤,包括陳炳文的太平軍體系,何名標和盧偉的花旗軍體系,建寧府的鄉勇體系,軍官都留著,足足一萬人隊長及以上軍官,這些經過血與火洗禮的軍官,都是寶貴的種子。

軍事改革,改的是制度,不是人,人的更新換代需要時間。將這批人按照現代制度整編起來,就是現代軍隊的軍官,按照封建軍隊制度編制起來,就是封建軍官。

所以1萬人沒有裁撤,而是集中培訓,在學校裡掃盲,不指望隊長級能有多少素質,但至少得識字。識字班畢業一個就分配一個,畢業的隊長,可以帶著家屬入住一座座正在不斷由移民組成的村屯。移民流水一般從山東、河南進入東北,第一年放邊就湧進來二十多萬,以這樣的速度,用不了幾年,這一萬軍官根本不夠用。每個村子配一個村官,劉勇強的統治力就能直達基層。

村官屬於軍隊編制,但也要接受當地政府管轄,頭上頂著兩位大爺,一位官老爺,一位兵老爺。所以這個村官並不好當,沒文化怎麼行?

除了應付上面兩位老爺,村官還得組織村民訓練。100個壯丁一個村,就相當於100個後備役,拉出來就是一個營的兵力。村官負責訓練這些壯丁,接受訓練的壯丁家庭可以不用交稅。

這相當於半兵役制,用農閒時候的訓練盡到納稅義務。農業的閒忙交替週期,讓農民長期以來都是最優秀的後備兵役人選,加上農民相對城市居民更加樸實一些,所以農民哪怕在現代國家也長期是軍隊的主力。這個現象直到德國打一戰的時候,上層的容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