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
大柳樹村這一帶的人仍和以前一樣,稱紅薯為山芋。
隨著改革開放節奏的加快,農業改革也是日新月異,現如今已是2001年秋,農耕格局自然優於從前很多,由單一的水稻種植外加農副作物種植變成了糧棉油的專業區劃生產。
不過專業化生產也需要一定的土地資源條件,平原地帶適合規模生產、專業生產。
但丘陵地帶的田地還是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只不過農民和土地的依附關係生了巨大改變,以前農民不敢因地制宜種植農作物或是種植經濟作物,畢竟他們的口糧以及一年的收入來源都是那幾畝田水稻。
現在不一樣了,很多農戶只是種一兩畝水稻,夠吃就行,空出來的田地都是種植經濟作物,譬如說棉花、油菜、花生、玉米和山芋等。
農戶種植決定種植哪種經濟作物是靠望風的,去年棉花賣價高,今年漫山遍野都會是棉花,或是農技站站長說了,今年哪種農作物賣價會很高,於是哪種經濟作物就會氾濫。庸置疑,今年老百姓定是聽說紅薯到時候會值錢,所以田地裡出現的都是紅薯了。
當然,大柳樹村的村民已經很少有田地了,多是被楊天承包了,菜園和花木栽培園並行。村民們多在楊天的園子裡做工。
大片種植紅薯的是陳家村和窯廠村。
國慶期間。楊天和黃娟都是留在大柳樹村陪楊寶他們的,畢竟他們剛搬回來不久,房子還在裝修,事情多且不說,地確需要人陪。
閒暇之餘。楊天正帶著黃娟和楊雪玲在白浪河邊上釣魚。只聞身後不斷傳來叫哭聲。
“這個老梁。又不搞清楚。看來今年又白忙活了!”一人立於山芋地中。扛著鋤頭。白毛巾擦汗。嘴上叼著過濾嘴香菸。漫罵不絕。
“哥。那人幹嘛罵他娘啊!種田種不好。能怪他娘嗎?”楊雪玲湊到楊天身邊。蹙眉質疑。
“是農技站站長老梁!”楊天忍俊不禁。也難怪。那位老伯音不準。因此很容易引起誤會。
楊雪玲急忙哦地一聲低頭。轉身看了看那老伯。似乎是想看看他聽到她地話沒。
而一旁地黃娟早已是笑成畝地。還想今年撈一筆呢。現在倒好。兩毛錢一斤。比冬那頭一個壯年氣喘吁吁地說到。儘管嘴中埋怨。但壯年還是很敬業地。山芋便宜。但長勢良好。他們也不願意暴殄天物。依然堅持除草。
山那頭又有叫苦聲,埋怨的物件都是老梁。那個看似可憐的農技站站長。
“哎,那個站長真可憐,一句話說差,弄得人人對他都是哭爹罵娘!”楊雪玲一聲長
“我覺得最可憐的還是這些老百姓,因為站長的一個錯誤判斷,耽誤了一年的收成!”黃娟喃喃說到,算是反琢磨,這是站長老梁的小計謀,還是上天又給了他一次財的機會?
已是新世紀,農技站站長每天都需要參加很多次省市縣地農業科研會、調研會和形勢分析會。
照理說就算摸不透市場形勢,那也不可能出現這樣的大誤差,紅薯的價格比冬瓜便宜,這樣的事楊天還是第一次聽說,所以他懷疑這裡面是不是有老梁的小把戲。
要是今年紅薯真的這麼供過於求,楊天倒是覺得自己可以趁機撈一筆,畢竟紅薯不用包裝,拉到城裡就能大賺一筆。
紅薯粥、烤紅薯、紅薯條、芋頭糖、山芋果醬等,都是城裡的熱銷產品,還有就是紅薯澱粉。
嗖!地起杆,一條長約十寸的大魚破水而出,鯉魚,很肥。
“哇,釣了一上午終於釣到大魚了!”楊雪玲歡喜地蹦起來,隨即趴到楊天背上,親暱地推拉。
楊天仍是平靜的笑,心中思考的不是肥魚,而是那漫山頭地山芋。
現在的他不缺錢,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