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3部分

個,對我們來說還是好事呢……”

…………

京師大學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帝都的另外兩邊,還有兩組人馬正在為蘇進的事情吵得焦頭爛額。

第一方,是文安組屬下的《考古》期刊編輯部。

《考古》編輯部在名義上屬於文安組管理,但兩邊除了辦公地點比較靠近以外,幾乎算是不相干的兩個部門。

事實上,隨著傳統文化復興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始,文安組的職轄範圍越來越大,國安局下面已經有點容納不下他們的存在了。

最近,有一些風聲表示,國家要成式成立“國家文物局”,把文安組從國安局裡獨立出去。但現在還只是一個說法,尚在討論籌備中。

《考古》編輯部是五天工作制,按理說週六應該是休息的。但今天,編輯部的幾個重要人物都來了這裡,一起坐在了會議室裡。

會議桌旁邊一共五個人,每個人面前都擺著一份檔案。這是一篇文章,是直接投到編輯部郵箱的。

《考古》編輯部一共兩個郵箱,一個對面公佈,迎接廣泛的社會投稿;另一個則偏向內部,會往裡傳送文章的通常都是有段位、或者有關係的修復師,有長期合作關係的。理所當然,投進後面這個郵箱裡的稿件,也會更受重視,優先被錄用。

而他們面前的這份稿件則有些不同。

投稿人的名字處於陌生和熟悉之間——陌生在於,這個名字以前從來沒有出現在《考古》上,準確地說,它在任何一本期刊上都沒有出現過。一級沒有,二級沒有,甚至三級也沒有!

相對來說,這篇論文稿件的格式還是挺規範的。它列印得整整齊齊,封面上有著論文的名字、撰寫者的名字以及來歷。名字一共兩個,這兩個名字的來歷,也是它一開始被忽視的重要原因。

這兩個人,都是京師大學的一年級新生,沒有段位,沒有修復經歷,甚至不是文物修復專業的!

而這兩個名字投來的稿件,是一篇綜述性文章。它的名字叫《常見文物材質判斷方式及清洗用劑探討》。這裡面沒有太多的新東西,基本上就是跟它的名字一樣,把常見的文物材質和對應的清洗方式判斷做出一些總結,列成了提要式的大綱。

《考古》的審稿制度還是很嚴格的,通常要經過初審和二審。就算是初審被刷下去的論文,也會再提交上來讓另一個修復師進行二審,以免出現走眼的情況。

這篇論文,初審的修復師給的批覆意見是“內容淺顯,毫無新意,不予錄用”。而二審過後,二審的修復師給出的批覆意見依舊是“同意,不予錄用”。

按理說,兩次稽核不能透過,它就應該被打回去,扔進垃圾箱或者徹底刪除。

但是現在,它卻被列印出來,還列印了好幾份,放在了編輯部所有重要人物的面前!

這裡面,包括編輯部的大主任和一位副主任,以及兩位駐編輯部最高階別——六段的修復師。

副主任姓李,他正皺著眉頭翻看面前的稿件,翻到最後,看著同樣被列印出來的兩行批覆意見,道:“兩位四段修復師做出了同樣的批覆,小屈,還有問題嗎?”

_________________

感謝fatfox911、書中半日閒、北天冥河的天天支援!!

0261 敲門磚

坐在四人對面的是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他戴著黑框眼鏡,骨架非常大,所以看上去骨節突出,非常削瘦。

他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手邊放著一杯茶,可他卻碰也沒碰。他目光灼灼地盯著面前論文封面上的名字,重重地敲了一敲,問道:“當然有問題!這兩個名字,主任你們不記得了嗎?”

李副主任皺眉道:“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