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馬車遇到瓶頸,四輪馬車的主體結構早在幾天前完成,但最關鍵的車軸及減震技術卻難倒匠人,以西漢的冶鐵技術造出彈簧鋼無異於痴人說夢,木匠採用柔軟耐腐蝕的水松作為承重減震木來代替當兔,但是實驗效果差強人意。
木匠頭姓田,苦著臉說道:“君侯的要求太高,我們幾個想破腦袋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法了。”
“你們造的車軸這麼細,就從沒考慮過車軸斷裂的危險嗎?我以為車馬行使首先是安全穩定,製作懸掛保持車馬的重心平衡很重要,好比漁人乘竹筏立於江面,重心平衡差了就要落入江水裡,馬車可以比作陸地行舟也是要有重心平衡的。”
苦口婆心的解釋原理,匠人們為難地說道:“保持重心卻是要務,打造床榻案几若找不準重心也立不住,只是懸掛之物聞所未聞,擔心車軸斷裂不如將這車軸製作的粗壯些,想必是可以抵擋重心不平。”
“不能這麼想,車軸重馬車也更重,無論載人載物勢必倍於雙輪馬車,如果找不準重心車軸還會斷,懸掛說起來也不難理解,看我畫長草圖與你們看。”曹時拿起炭筆在石板上畫出幾張馬車的三檢視,匠人們盯著看了一會兒恍然大悟。
古代懸掛並不複雜,就是用鎖鏈皮帶或者其他可承重體,充當車廂與馬車之間空間的緩衝物,有點類似吊起來的搖籃,只不過是把吊起來改成捧著,為了防止車廂在高速顛簸中捧飛出去,馬車上還要多加幾道保險裝置。
工匠們圍在石板邊指指點點,不時詢問材料造型以及受力點的細節,搞清楚原理就興沖沖的跑去拆卸造出來的實驗馬車,用了半日的功夫就把車的大體結構確定,接下來兩天分別完成車軸以及其上項鍊的支撐結構體。
其實草圖畫的很簡略,許多細節要依靠工匠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做腦補,他們製作出更粗壯也更強韌的車軸,選用的車軸以硬木軟木與動物膠合成的複合材料,強韌度和承重能力有很大提高。
按照工匠們的方案,在車架上加裝堅固的支撐架以多層堅韌的皮索拴住上層的車廂,在馬車邊緣選用軟木虛支著車廂四壁,作為輔助支撐防止車廂在晃動中過度傾斜引發翻車,造出來的馬車可以乘坐四五個成年人或者相等重量的貨物。
造出來的四輪馬車樣子古樸大方,工匠們擔心不牢固弄了好多層皮索鐵鏈,車體的主要結構換成魯不害提供的白鋼支架,侯府獨家使用的軟硬鐵疊打問世以來,魯不害率領的工匠們在造鋼技術突飛猛進,經過天錘百鍊的鋼鐵透過精密的榫卯再以滾沸的鐵水澆築封嚴,最後用鋅水鍍膜而成白鋼。
車軸換過幾次選用硬木包青銅再包軟木以膠填充烘乾輥圓,車輪轂與輪輻也是軟硬木三層結構,硬木支撐軟木減震準備的非常細緻,車輪與車軸之間用耐磨的青銅作為結合,為了駕駛穩當單一個承重車輪就有半尺寬。
這輛豪華馬車造出來,經過測量自重足有一千二百多斤,如此沉重的馬車只有天子祭祀使用的青銅馬車可以比擬,拿出成果時不但侯府裡的家吏驚呆了,就是曹時也被嚇了一大跳,如此大氣奢華的四輪馬車超乎原先的想象,這不在是簡單的代步工具而上升到藝術品甚至稀世珍寶的地步,
衛君孺揉揉眼睛生怕自己錯過眼前美景,忽然警醒起御婢不得失儀,連忙環顧左右發覺身邊的婢女嘴巴張成“喔”型,就連文師與門大夫也是目瞪口呆,心裡鬆了口氣總算不是她自己像個沒見過世面的鄉下村姑。
“這就是君侯送與我的馬車嗎?真的好美。”陽信公主提起羅裙走到高大的馬車前仰望,四尺餘高(約合一米)的巨大車輪被塗抹上朱漆,車廂主體是大漢帝國最流行的黑紅相間,白晃晃的白鋼也被塗上厚厚的朱漆,即便如此金屬的反光仍可以看到人影。
陽信公主圍著馬車轉了一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