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佔比例越大者,越傾向於選擇自願不育的
生活方式。作者因此認為,婦女的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之間是
存在矛盾的,那些看重工作的人更傾向於選擇不育。(威爾克,
年)
拉姆()等人分析了人們願意要孩子和不願
要孩子的原因,其中願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滿足父母的感情需
要和維繫家庭的姓氏延續;不願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則是認為生
育會影響自己教育和事業上的成功,因而是人的自我實現的障
礙,他們還擔心孩子會成為以夫妻為中心的婚姻關係的障礙。(拉姆,
年)派克等人的研究排列出人們選擇不育的頭三位原因,它們依次為自我中心(
、為了妻子的事業(
)以及經濟
壓力(
。其他比較重要的還有健康原因(
,不喜歡
孩子(
,優生學的考慮(
)和婚姻不和諧
(派克,
年)
坎貝爾()將自願不育者分為婚前決定和婚後決定兩組,二者比較的結果表明,婚前決定不育者多來自有特殊情況的家庭,這種家庭與一般核心家庭有這樣那樣的不同,致使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對作父母這件事本身有反感,持否定態度;婚後決定不育者則更傾向於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及這一生活方式帶來的種種益處。研究的結論是,自願不育的夫婦會增加。(坎貝爾,
年)
此外還有一些零星的發現。例如,施亞(發現,參加婦女解放運動對自願不育的選擇無論從期望上還是實際行動上都有影響,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施亞,
年)格林格拉斯(
等人的研究表明,
從傳統的男性度、女性度標準來看,自願不育的女性與願作母親的女性相比,男性度較高而女性度較低。(格林格拉斯,年)
人們對自願不育的看法根據凱蘭的調查,自願不育者往往被視為自私和反常,對
年)布雷克(的調查結果也表明,多數人視自願不育為無益有害。他們認為,生兒育女雖非經濟投資,卻是一種社會投資,並非單純的消費。屬於社會下層的人們更容易將生育視為社會投資,這就解釋了社會經濟地位越低的家庭人口越多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布雷克,
年)他們的同情多於讚許。(凱蘭,
勞倫斯()抱怨,在英國,自願不育者遭受到社會的和經濟的種種壓力,他們被視為自私、冷淡、不負社會責任的人;同時還要受到經濟上的損失,因為醫療福利等等首先為生養孩子的人服務,而忽略了自願不育者。此外,自願不育的男性與女性相比受到更大的壓力,雖然傳統上一向認為生兒育女對女人來說比對男人來說更重要。(勞倫斯,年)
豪斯奈克()的研究發現,選擇自願不育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大多在親友中有支持者。他們充分意識到來自傳統社會規範的壓力,因此極其需要這種支援(豪斯奈克,
年)。自願不育者本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看法一般認為它並無害處,但也存在某些缺點,如缺乏對孩子的正面看法、孤獨感和老年無助、脫離社會規範的感覺、在經濟和社會方面受到歧視等等。(鮑姆,
年)
中國的自願不育者現狀如何?他們做出這種選擇的動機與其他文化中人有無區別?他們的特徵與上述社會中的自願不育者是否相同?做出這種選擇的意義在中國現狀、文化傳統及社會背景之下又有哪些特異之處?這些都是這項研究意欲探究的內容。
研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