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5部分

推進農業產業化,緩解了宿豫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機制。目前,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不斷推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內在衝動和外在要求愈來愈迫切,但宿豫中心城市的龍頭效應尚未完全形成,城鎮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為有限;蘇南等發達地區由於國有企業實行戰略xìng結構調整,就業問題較為突出,很難大規模地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而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加工業,並由此帶動流通、中介等各種服務業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理想的就業崗位,使廣大農民在不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找到就業崗位。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完全可以使農業成為吸納勞動力較多的產業,農村富餘勞動力也可以在產業化中自我消化。

如何實施農業產業化,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總體要求是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宿豫黨政班子認為,從宿豫的具體實踐來看,要注重抓好三點:

發揮市場作用,強化行政推動,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最佳化農產品區域佈局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重大步驟,也是農業增長方式的重大變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是農業結構調整的主體,政fǔ應以引導和服務為主,減少行政干預。放手讓農民自主經營,並不是說政fǔ就無所作為。政fǔ要透過制定農產品佈局總體規劃,引導農民農業結構調整,而制定這個規劃,要遵循兩條基本原則。首先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其次是尊重農民意願,保護農民權益。

培植龍頭企業,壯大種養規模,形成緊密的產業鏈條。先培植龍頭企業來帶動規模的擴大,還是應該先擴大規模來吸引加工企業,這是兩種不同的產業化模式,殊途同歸。具體選擇哪一條路,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如果當地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勢,自然應該先引進加工企業,再進一步擴大種養規模;如果當地的農產品種養規模尚未達到吸引加工企業落戶的程度,就要踏踏實實地先做資源規模擴大的文章。許多地方在實踐中已體現了這兩種模式。

注重政策引導,創新利益機制,固化產、加、銷三者之間的合作關係。利益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賴以存在和發展的核心和動力。農民、加工企業、流通企業之間的利益既是相互矛盾的,一方多了,其它各方就少了;但三者又是統一的,如果哪一方無利可圖,這個鏈條就會斷,另外兩方的利益也不可能實現。處理好這一矛盾,需要建立起“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關係,依靠市場機制使其走向平衡、協調。同時,政fǔ也需要發揮政策調節的作用,採取一些特殊舉措、優惠政策對利益分配進行調節。農民沒有積極xìng,利益就適當向農民傾斜;加工企業或流通企業需要大發展,利益就可以向企業傾斜。總之,政fǔ要時時處處把握農業產業化發展,運用政策槓桿調節產、加、銷三者之間的利益關係,使之和諧一致地共同向前發展。

宿豫市長劉敏信表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fǔ已經從過去的萬能政fǔ轉變為有限政fǔ,調節經濟的手段也從過去行政推動為主轉向依靠各種經濟槓桿作用為主。從宿豫實踐來看,在推進產業化過程中,各級政fǔ應當找準自身的角sè定位,突出抓好四個著力點。

大力培植龍頭企業。有了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才有堅強的支撐點。近幾年來,宿豫農產品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與農業產業化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3000多家,但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僅8家,列入國家、省級龍頭企業的分別只有1家、10家,吸納農產品的數量少,加工轉化能力低,對農業的帶動作用尚不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