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1部分

帽子。

直到今天,東北在華夏的工業體系中依然舉足輕重:原油產量佔全國的2/5、重型卡車佔1/2、造船佔1/3、商品糧佔1/3、汽車佔1/4、木材佔1/2、鋼產量佔1/8……

然而,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在華夏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東北卻漸漸地落在了後面……

今非昔比啊,眼下,曾經****的裝置乏人問津。隨著機chuáng關稅下調,進口產品大舉搶佔國內市場,昔日佔國內市場一半份額、號稱華夏工業“母機”的遼都機chuáng首先“趴了窩”,大量產品積壓。東北大部分國企也開始出現鉅額虧損……

時過境遷。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都分別以鵬城特區的建設、東方浦東的開發、吳城新加坡工業園的崛起,成為華夏經濟的重要一極。京城等地區也因為先天的政治和區域優勢,成為華夏經濟的重要區域。甚至過去發展嚴重滯後的西部,也因為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開始一掃過去的凋敝現實。只有東北,只有東北!在1978年後,就好像一直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工人下崗,工廠倒閉,貧困人口增加,社會治安不好,外資不青睞……

終於,**報告吹響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號角。新一屆政fǔ開始把解決華夏經濟發展不協調問題,作為當務之急的重大課題……

1978年改革開放後,東北由於重工業比例大、國有企業比重大,很快在全國輕工業(大部分可以理解為第三產業)、非國有經濟飛速發展的態勢中落伍。接下來,大批國有企業陷入困境,大批工人下崗。曾經位居全國前列的東北3省工業生產發展緩慢,經濟位次不斷後移,到1990年,黑龍江、遼寧、吉林第二、第四和第五,經濟效益也處於落後地位。這一異常情況引起各方關注,被稱為‘東北現象‘。

大量不良國有資產,因‘不敢、不願、不想‘處置,無法流動造成流失,成了‘冰棒現象‘;政fǔ、企業急於向上要專案、要貸款,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專案卻‘鞍前落馬‘,成了包袱,陷入‘專案怪圈‘難以自拔;‘撥改貸‘、‘貸改投‘、‘債轉股‘……,國家沒少給政策,改革成本不斷增加,卻收效甚微。

蕭宸深知,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經濟有20多年比全國平均速度要慢。其中黑龍江人均職工收入,現在居全國第25位,比1978年前的前10名,退後了10多位。有時人均職工收入、人均農民收入不如西藏和新疆。

至於下崗失業問題,官方公佈的資料只有5%以上。但蕭宸心裡很清楚,實際情況要嚴重的多。這也被學術界認為是第一次‘東北現象‘。

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大量的進口糧食佔領了中國內地市場。面對國際農產品競爭,東北農業又出現了‘新東北現象‘: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東北的yù米、大豆等農產品大量積壓,從原來行銷全國到難出山海關,逐步丟掉了市場份額。這是中國內地‘入世‘後農業方面遭受的重要打擊。此被稱為第二個‘東北現象‘。

嚴重的是,第二個‘東北現象‘是在第一個‘東北現象‘還沒有完全擺脫的情況下出現的,這如同雪上加霜,加重了東北經濟的困難。

兩次‘東北現象‘,的確是東北經濟發展滯後的縮影。

癥結何在?‘共和國長子‘陷入了從未有過的困huò中。

東北已經到了再不振興就難有出頭之日的時候了。

也就是這時,與東北經濟相關的多路調研已經開始;也就在這時,被一些外國媒體稱為“改革急先鋒”、甚至被戲稱為“xiǎo掌櫃”的蕭宸,被賦予重任,肩挑東北振興大任。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計劃,整體由國家發展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