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48部分

裁汰。嘉慶二十一年,復設水師千人。旋設大名鎮,以水師總兵歸併大名,實存守備一人,參將一人,千總二人,把總三人,水師四百九十一人。嘉慶十九年,直隸督臣那彥成以官兵虛設,兵船多朽,疏請裁撤,仍併入大名鎮。咸豐八年,以海疆多警,增設海口六營,於大沽南北兩岸,修築砲臺,凡大砲臺五座,平砲臺十座,大砲九十九尊,水師三千人,以五百人為一營,分編左右六營。九年,改為一千八百人。同治八年,督臣李鴻章疏請酌定營制,設大沽協副將,駐新城海口,防守砲臺。光緒元年,李鴻章於大沽、北塘等處,增建砲臺,購置歐洲鐵甲快船、碰船、水雷船,以海軍將領統之,不隸舊制協標之內。

其內河水師船,始於同治間,仿長江水師之制,設督標水師中營,管帶官一人,哨官三十二人,水師四百七十六人,舢板戰船三十二艘,駐三岔河口,親兵總哨官一人,哨官十四人,水師二百二人,舢板戰船十四艘,駐西沽河口。

山東,順治元年,始於登州府設水師營,領以守備、千總等官,凡沙唬船、邊江船十三艘,水兵三百八十六人,駐紮水城,分防東西海口。十五年,移沂州鎮於膠州,改膠州水師為陸營。十八年,移臨清鎮於登州,以隸屬城守營之水師,改為前營水師。康熙四十三年,增設遊擊二員及守備以下各官,增水師為千二百人,改沙唬船為趕繒船二十艘,分巡東西海口,東至寧海州,西至萊州府,分為前後二營,各專其職。四十五年,以前營水師移駐膠州,巡哨南海,後營水師駐水城,巡哨北海。五十三年,裁後營經制員弁,裁水師七百人,撥趕繒船十艘赴旅順口,僅存前營水師遊擊等官,趕繒船十艘,分南北二汛,以遊擊、守備分轄兵船之半。雍正七年,每船增兵十人,兩汛共增兵百人,增雙篷艍船七艘,每艘配兵三十人,南汛艍船三艘,北汛艍船四艘,北汛增將弁一人。九年,又增設艍船三艘,增兵一百九十人,每艍船共配兵四十人,南北汛各五艘。十二年,增將弁六人,又於成山頭增設東汛水師,抽撥南北汛趕繒船各一艘,雙篷艍船各一艘,分配戰守兵,撥南北汛將弁四人,配船巡哨成山、馬頭嘴一帶,與各汛會旗,總歸水師前營管轄,以本鎮統之。列定製於後:

前營水師,遊擊、守備各一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外委千總二人,外委把總四人,水戰兵八百人,守兵二百人,趕繒船十艘,雙篷艍船十艘,每船各帶腳船一艘。南汛駐膠州之頭營子,遊擊一人,把總二人,外委千總、把總各一人,趕繒船四艘,雙篷船四艘,共配戰守兵四百人,南境巡哨至江南交界之鶯遊山,東至榮成縣馬頭嘴,與東汛會旗。東汛駐養魚池,千總、把總各一人,外委千總、把總各一人,趕繒船四艘,雙篷艍船四艘,共配戰守兵四百人,南境巡哨至馬頭嘴,與南汛會旗,北境巡哨至成山頭,與北汛會旗。北汛駐登州府水城,中軍守備、千總、把總各一人,外委把總二人,趕繒船四艘,雙篷艍船四艘,共配戰守兵四百人,南境巡哨至成山頭,與東汛會旗,北境巡哨至隍城島,與直隸水師、盛京水師分界。

江南水師,順治初年,江蘇松江等營,各有捕盜小快船四十艘,常州、鎮江等營,各有一、二十艘不等。自康熙七年,查毀沿江海各營出海之船,其內河快船,亦從裁汰。嗣巡撫馬祜、提督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