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005.演技

工作結束,各回各家。

許鑫沒坐基哥的保時捷,而是上了劉一菲的賓士。

洛杉磯真的挺熱的,剛上車,那股悶烤的熱氣搭配車裡的香氛,燻的他直翻白眼。

趕緊落下了窗戶,順帶點了一顆煙。

劉一菲也不介意,發動了車子,直接把空調拉到最大後,對著保時捷滴滴了兩聲打完招呼,直接往外開。

接著就留意到了把座椅往後放的許鑫。

“累了?”

“累啊,熱的身子都乏了。”

許鑫把遮陽板放了下來擋住陽光,眯起了眼睛。

“你的事情怎麼說的?”

“談的還不錯。不過他們堅持要我出演那部合資片,說是什麼……韓國市場為我開啟之類的。”

“你要韓國市場幹嘛?”

“說的就是啊,而且你不說讓我試著自己掌握一下自主權麼,然後我現在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

“啥?”

“華夏給的片酬特別高……”

“多少?”

“還沒說,但票房分成很高。淨收益的百分之10。”

“淨收益?”

“對。”

許鑫其實也不算特別意外。

這是淨收益,又不是總票房。

說白了,就按照一部電影一個億的票房,四千萬的收益,百分之十也就四百萬而已。

這兩年肥仙兒的事業線持續走高,無論是《完美》,還是《四大名捕》系列……

雖然他也覺得《四大名捕》不好看,但架不住票房高啊。

三部曲的票房加一起可是不少錢呢。

從當年的《功夫之王》後,她再次證明了自己的票房號召力,以及國際上的知名度……就這都不算《山楂樹》呢。

還是那句話。

國內有票房號召力的女星就這麼幾位。

一個蘿蔔一個坑。

想釣翹嘴,不打窩能行?

不過……

“我還是那句話,演員應該唯劇本論。出色的故事,出色的角色,出色的導演……嗨,這確實也太理想化了。”

許鑫這話都沒說完,自己就給否定了。

因為這東西本身就是一種悖論。

新生代演員為什麼和老輩兒演員有著如此濃烈的割裂感,原因也在這。

老一輩演員,演戲是工作,是任務,但不是市場需求。

而現在的新生代演員,演戲和娛樂劃等號。

市場有需求,商人追逐利潤,利潤從觀眾身上找。

怎麼把“商品”賣出去,才是第一要務。

說白了,一部作品找票房號召力強的演員,本身就像是一場推銷廣告。

廣告是廣告,至於療效咋樣……只有產品真的上來了心裡才清楚。但廣告拍攝的費用肯定要提前支付。

這種邏輯關係,天然就和許鑫認知裡那種傳統的演員之路是相悖的。

而聽到了他的話後,劉一菲說道:

“我明白你的意思。所以我打算到時候讓廠裡出個製片人,你覺得怎麼樣?”

“幫你監督這部戲?”

“不,是以後我出演的每一部戲,都得找人來幫我監督質量。不然我也不放心啊,你說對不對?”

“那你還不如和靠譜的導演合作呢。”

“哥,來,你給我找找,這圈子裡有多少導演是知根知底的靠譜?”

許鑫頓時不吭聲了。

確實。

同樣一個故事,不同的導演詮釋出來,也是不同的。

有人拍的好,有人拍的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