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4部分

難過啊,自己的家鄉是美麗的富饒的,可是地理位置太不好了,靠近了日本這個豺狼,他能怎麼辦呢。只能預設塞北軍的行為,不過對於一些加工業的裝置,他向趙書禮提出了要求,趙書禮表示允許把這些裝置遷移到塞北地區張學良投資的,或者東北軍投資,甚至是免費送給東北籍商人投資的工業企業中。張學良對此很滿意,因為塞北的東北相關的企業,現在也是東北軍物資補給的主要來源,不管是軍服還是武器裝備,都是這些工廠生產的。

吉林、長春、開原、鐵嶺、撫順這些大城市的日資企業拆除的同時,經過張學良的同意,塞北軍開始動員這些城市的商人往塞北遷移,去塞北投資,把自己的工廠遷到塞北,同時還鼓勵技術人員去塞北,甚至鼓勵普通百姓去塞北。效果是有的,加上有張學良的號召,他告誡東北百姓,東北的戰爭短時間內不可能結束,希望東北人有能力的都往塞北移民,為將來的反攻做準備。張學良之所以樂意東北人到塞北,原因有一個,而且很重要,那就是這些人生活在塞北,卻心繫家鄉,參軍打仗或者捐助軍費的意願會很高。

一時間儘管還是冬季,可是東北往塞北的移民規模突然上升了一個層次,從戰爭開始的每個月幾萬人到了每個月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人,他們騎馬、坐車甚至步行透過邊境,越過大興安嶺進入塞北地區,然後得到塞北地區相關工作人員的帶領,前往一個個定居點,大多集中在新疆和外蒙兩地。

除了東北地區,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百姓也有一個移民潮,戰區的百姓,沿著己方軍隊的反方向往後方轉移,很多茫無目的,就知道遠離戰場。比如正在打仗的徐州已經是一座空城了,都跑到了就近的安徽,接著往西跑,跑到河南湖北。他們不知道的是旅程才剛剛開始,他們很多人的終點是重慶,在真實的歷史上,其中很多人沒能抵達重慶,在路上就死了。現在這些人多了一個新的終點塞北地區,南方的百姓透過水路兩路到達武漢後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跟中央去四川,一條是往北進入河南,然後到山西去塞北。

現在這條線上的移民還不多,每個月就一兩萬人。但是塞北已經注意到了,在趙書禮戰前就下達的,塞北地區不但歡迎佔領區的工業家、資本家還歡迎普通民眾,因為趙書禮很明白在戰時,除了工業實力、資源潛力外,最重要的是人,人力也是戰爭潛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組成之一。

1940年3月,有兩件事引人注目,第一件是蔣價石中央政府終於遷都重慶了,另一件是塞北、陝西、四川三方投資修建的鐵路線,寶成鐵路通車了,這條鐵路線其實1936年就開始修建的包西鐵路——包頭到西安段的延伸,計劃很早開工很晚,但是進展迅速,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久通車了。這得益於前期的充足準備,開工後各種測量工作,甚至圖紙都已經完成了,需要做的只是修建基礎鋪軌和打通隧道而已。而其中的難度是開挖隧道,值得一提的是,隧道挖掘總工程師是塞北方派出的水利專家蘇芳。蘇芳雖然不是鐵路專家,但是對於隧道開挖有一手,十年前他主持修建河套水利的時候挖過洞,九一八之後他主持新疆水利工程,更是挖掘了更多的隧道引下了天山的雪水。

最重要的是,蘇芳主持的工程速度往往都很快,唯一的缺陷是,事故率比較高。但現在是戰爭時期,顧不得那麼多了,尤其是寶成鐵路不僅僅是一條溝通西部經濟的幹線,更是一條軍事鐵路。有了這條鐵路,西南地區的人力資源可以跟塞北連成一體。

事實卻是如此,鐵路修通後,運輸量最大的不是什麼商品,開始就是人。大量的人口透過這鐵路從四川到陝西,最後在塞北定居下來。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五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