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2部分

原人開始改良他們的辦法,用剪刀剪羊毛,並用織機織布

張超的洮州牲畜加工廠建成後,已經集屠宰、奶肉加工、皮毛加工等為一體。其中就有專門的毛紡廠,把收購來的羊毛、牛毛、駱駝毛等加工。

羊毛加工也挺複雜的,收來的羊毛得分類,得洗,要去脂,還要風乾,還得梳理。最後得出了乾淨的羊毛後,就可以紡線了,可以按需求並股,以及染色。

紡好了羊毛線,剩下的就跟織布沒什麼區別了。

當然,張超新開了一家毛織廠,教女工們織毛線。用織衣針織毛線適合織毛衣,比起直接織成毛料子要更簡單實用,直接應對有用毛線織成衣服,而不是先織成布料再裁減做衣服。

織毛衣其實也挺簡單,簡單易學好上手。如果不考慮花樣,會更簡單。

張超身上的毛衣毛褲,就是由崔鶯鶯親手織的,很合身,相當暖和。還織了條很舒服飄逸的圍巾。

山羊絨十分稀少,更加珍貴,這些羊絨紡織成的料子,更細,於是用這個裁減製成了更貼身的秋衣秋褲。

裡面有羊絨秋衣秋褲,外面是羊毛線衣,羊毛線褲。再配上羊皮製成的皮衣皮褲,還有皮帽和皮披風皮手套。

全身有點臃腫,可是暖和啊。

特別是張超還弄了一件裡面填充了野鴨絨的鴨絨服,已經大大抵抗了野外長距離趕路的寒冷了。

張超對於這些新產品,自信十足。他的毛線衣毛線褲、秋衣秋褲,還有皮衣皮褲皮靴這些,運回到長安,肯定能賣的很火。

關中可是處於西北的,冬天很冷啊。

那些長袍大袖的衣服,根本就不保暖,除非呆在家裡。毛衣這個東西,保暖沒有人比的過。

而且張超還準備在長安開些織毛衣培訓班,直接免費教長安的婦人們織毛衣,這樣大家學會了織毛衣,自然就都願意買羊毛回家自己織了。

要說隴右那邊最多的是什麼,肯定是羊。

羊比牛和馬多的多,比人更多的多。每到冬天來臨之時,牧民們都要開始大肆宰羊。把公羊都殺了,不殺也沒那麼多草料過冬,趁著一秋養肥了膘殺了,天氣冷可以存著。

缺少貿易的時候,羊肉羊皮羊毛這些在草原上都不值錢。多了,什麼東西都不值錢。

中原羊也不少,但中原人更多,羊肉羊毛羊毛連羊骨都能消化乾淨。對於羊毛羊皮的需求缺口還很大,張超在洮州開邊市,能夠極便宜的獲得大量的這些東西,然後加工加工,運回中原,就能立馬增值許多。

羊皮經過揉制加工後,是很好的皮料,做成衣服或鞋子,都是很不錯的原料。

內有毛衣,外有皮袍,何止一個爽啊。

既不透風,還保暖。

張超挺喜歡皮衣皮褲皮靴的,雖然這些衣服的款式註定了不能弄成寬袍大袖,真弄成那樣,費料子不說還不實力保暖。款式都比較貼身,也更保暖。真要嫌不好看,也沒關係,外面再罩一件袍子就是。

以前男男女女不也沒有穿褲子的習慣嘛,到了天冷,直接套兩條褲腿,稱為脛衣。真要把它們稱中吊帶襪,估計也沒毛病。

可到了後來,不但男人開始穿上了褲子,女人也一樣穿上了褲子。

再從無襠,到開襠,再到後來的有襠,這也是一直在變化的。

隋唐之時,雖然崇尚漢魏衣冠制度,但對於胡風也並不完全排斥的。非正式場合下,各種衣飾都可以。

崔鶯鶯她們也穿上了毛線、秋衣,不過她們卻是不肯穿皮衣皮褲的。毛衣外面,依然是長裙,好在她們接受了張超的建議,穿上了張超為她們設計的馬甲。倒也暖和了許多,而且坐在馬車上,少了許多風。

不過女兒國的青鸞和她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