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利益。
李超是大唐人,是漢人,唐王朝,漢民族,這就是族群,人是群居動物,有種族之分。共同的文化、習俗,這些造就了同一個價值觀,同一個利益的群體。
在大唐的內部,有灞上李家跟清河崔家之分,有漢人和蠻人之分,但面對草原上的突厥人的時候,大家都是唐人,利益是一致的。
“文遠,有人向朕提議重修長城,說只要守住長城就好了,長城以北不要管他。”
李超冷笑。
“陛下,長城確實有其作用,但長城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長城最大的作用,是用以抵禦小股北方胡虜的南下搶劫,防止遊牧民族的騷擾。尤其是在以前,修長城的王朝,北方的邊境其實與現在相差很大,他們在北方邊境上修長城,並不完全是用來防禦的,而更是一種積極的開拓。把長城修到胡人的活動區域,擠壓他們的活動區,把他們趕到更北的地方去。而有了長城,朝廷可以在北方邊境長城內開墾種植,開拓穩固新的地盤。”
‘但是,陛下你現在看看我們的北方形勢。河西一段,長城外很大的地方早就是河西道的控制區,關中段。關中長城北面,那麼廣闊的地方,如今是大唐的朔方道。再說河東道,河東道長城的北方,剛被李靖和李績將軍收復雲朔蔚諸州,也成為了朝廷的實際控制區。”
“陛下,那些說只守長城的大臣,難道意思是要朝廷現在把辛苦打下來的朔方、代北以及河西走廊西端給放棄?”
李超對那些喊著修長城的人,很不屑。
“原來的長城一線,早就不是邊界了。我們費力去修長城有什麼意義嗎?如果沒意義,那勞民傷財修他做什麼?”
“陛下,秦漢都曾修長城,隋也曾修長城,但我大唐不須修長城!”
李世民也是這種想法。
“朕想收復河套,前套後套都收復,將陰山以南都給收復。就如你的那首詩裡寫的一樣,不教胡馬度陰山!”
李世民原本還想著,在陰山一線修一道新的長城,燕山、陰山、賀蘭山連起來,形成大唐新的北方屏護。但李超卻說大唐不需要修長城,李超明顯比他的想法更大。
“如果陛下真不想再等幾年,想現在就加入到北方的爭奪之中,臣不反對。不過我們不急著下場,可以先聯絡薛延陀的夷男,西突厥的統葉護,還有東…突厥的鬱射設和突利。陛下可以來個二桃殺三士,冊封統葉護為突厥大可汗,冊封夷男為漠北薛延陀汗國可汗,冊封突利為東…突厥大汗,冊封鬱射設為東…突厥小可汗,讓他們一起討伐頡利可汗。”
“讓他們先上,打的差不多了,我們再上!”李超笑著說道。(未完待續。)
第673章 陛下多慮了
“要是能從草原上搶些牛羊回來,也是不錯的。”李超這樣對李世民道。正常情況下,國內正面臨大災、饑荒,這個時候對外用兵,不免會贊成腹心空虛的危機。
但這次的北方突變,大唐不需要做那個衝鋒在前的人。鐵勒人不是很想自己建國嘛,那就給他們下道詔書,支援他們建國,給夷男冊封個可汗封號就是。反正又不費大唐什麼東西,正所謂惠而不費。
遠交近攻,便是如此。
鐵勒據說是匈奴別種,居於漠北,部族眾多,先後臣服於匈奴、鮮卑、突厥,也曾建立過自己的高車汗國。
薛延陀就是鐵勒諸部中的強部,隋大業年間,就因突厥的處羅汗徵稅不度,鐵勒諸部有怨,處羅直接誅殺了鐵勒酋長一百多人,引得諸部叛亂,共推契必部首領和薛延陀首領為大小可汗,後改為臣屬西突厥。
這些年,東西突厥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東突厥汗庭南遷,重心南移。鐵勒諸部也是乘機填充突厥人大量南遷後漠北留下的空當,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