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淮河主流,並與南方蠻夷隔河相對,藉助河的優勢,管轄北岸所有的勢力。然後,再把握機會向淮河南岸進發,伐徐的另一層意義就是為收服南方最強大的勢力楚國奠定基礎。
那麼,*徐國用什麼藉口呢?總不能直接說我來擴張勢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齊國舉的不是魔頭的旗幟,而是“維護周王室的統治秩序和地區安寧”的彩旗。如果還是用“不聽王命,不來會盟”的藉口,這樣也不行,老套過時了,再精妙的策略也不能用上幾百回,別人都膩味了,反而會厭惡。況且徐國位於偏遠地區,有藉口可以不來參加盟會。
《左傳》中也沒有記載這次軍事行動的原因和過程,只是說了一句:“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
由《左傳》記載軍事行動的慣例:戰爭的主謀寫在最前頭。可以判斷是宋國“主兵”,帶的頭。為什麼宋國帶頭呢?因為齊國在山東的北面,和徐國相距甚遠,隔了一條泗水河,隔了一個魯國,井水不犯河水,怎麼也不好挑起事端,找很爛的藉口肯定被天下人所唾棄。宋國和徐國是鄰居,鄰國難免就有矛盾,齊魯、魯宋、宋鄭都有矛盾,經常打仗。像徐國和宋國這樣的鄰居更加了,徐國有蠻夷的特性,當時北方的北戎、山戎、北狄和南方的蠻夷,時不時就來侵犯中原各國,燒殺搶掠。所以,宋國和徐國相當於一個官方和一個土匪。現在,官方需要打擊這個土匪,很名正言順的軍事行動。
伐徐
這年秋天,管仲先讓魯莊公享受一段時間新婚的甜蜜,然後,就把他叫上一起去打徐國,幫著齊國向南擴張政治輻射圈。這個時候的魯莊公肯定是叫得動的,新婚的女婿還是願意幫丈母孃家做點事情的。不過,以後就難說了,很少有結婚多年的女婿還很勤勞地跑去給丈母孃家劈柴、挑水的。現在這個女婿是不用白不用,過期作廢。
由宋國帶隊,宋、齊、魯三國大軍就開到了徐國邊境,對於這次戰爭只有“秋,公會宋人、齊人伐徐”這樣一句記載,在史料上幾乎找不到關於這次征討的隻字片語。
只能從這句簡潔的記載中推斷,這次*很快就結束了,只有徐國的妥協才能如此順利。《左傳》中沒有提及徐國臣服的記載,可根據後來公元前645年,僖公十五年經中的記載,徐國當時的確臣服且加入齊國陣營:“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次意思是駐紮,諸侯駐紮在匡這個地方就是派公孫敖帶兵去救徐國,這裡要說一下公孫敖是慶父的兒子。諸侯去救徐國,說明徐國是他們的同盟。
緊接著十五年傳中又明確記載:“秋,伐厲,以救徐”。諸侯那麼拼命救徐,正說明了一點,徐國是其陣營當中的一員。
那麼,在這次*中徐國為什麼會這麼快向齊國妥協呢?分析原因有二個:一、徐國沒有強大的外援,它和楚國沒有什麼來往,因為一個在江蘇,一個在湖北,所以,沒有蠻夷來援救它,而且三大強國又是夾攻,把它逼在東面的死角,旁邊就是東海,總不能跳海。二、雖然說宋國和徐國像是一個“官方”,一個“土匪”,但是,現實裡山上的土匪和山下的官方必然會有一些勾搭,即便是敵對關係,也存在“官匪勾結”,要不然宋國和徐國之間必然年年相互侵犯,可是,這些年來,並沒有宋國和徐國的戰爭記載,由此,“官匪勾結”是成立的。 txt小說上傳分享
向西的行動
鄭國和陳國
公元前668年,成功地擺平位於淮河中下游、江蘇西部的徐國,齊國的政治輻射圈向南擴張到了淮河,管仲覺得是時候開始向西擴張,收回原先失去的西面局勢。西面的物件就是鄭國和陳國,這兩個國家有一個共同點:以前都加入過齊國的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