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案了。父母要時常覺察自己的語言、行為,想一想它們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其實,我們不用去翻字典,望字生義,“綁”和“幫”的區別就已經一目瞭然:把繩索放在前面就是綁縛,把繩索鋪在下面就是幫助;繩索在前是絆馬索,繩索在下甚至都能有力地托起雜技演員高空的平衡。“綁”和“幫”,這兩個字的音、形都很像,但是父母的手、父母的心放錯了地方,就會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對待孩子,“綁縛 ”容易,“幫助 ”難。父母如果能夠智慧、再智慧些,跟隨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成長,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會有多麼大呢?

關於綁縛和幫助,我們還要繼續釐清。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用心分辨,才能恰到好處地區分出“綁縛”和“幫助”。

看一看很多家長平日對待孩子成長的幾種“綁縛”法吧,你會覺得很熟悉。

孩子的媽媽太能幹了,能幹到她替代了孩子的手和腳,孩子成長裡的所有能夠動手的事情全部被媽媽替代去做了;孩子的爸爸也太能幹了,能幹到代替了孩子的頭腦,幫孩子做了所有的決定。而父母這些做法的背後就隱含著對孩子的不信任。以致最後孩子什麼都不能也不敢嘗試,不能也不敢去做。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綁縛的“愛”生生把孩子培養成後天的殘缺,這是多麼的殘酷!

還有一個小故事。學校裡組織春遊,老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個雞蛋。大家都吃了,有個小女生很奇怪,一直沒有吃。老師問: “你怎麼不吃呢?”小女生說:“這個雞蛋和我們家的雞蛋不一樣,我們家的雞蛋白白的、軟軟的,這個雞蛋很硬,怎麼吃啊?”原來,從小到大,她吃的所有雞蛋都是家人給剝好的,小女生甚至沒見過完整的雞蛋長得是什麼樣子。我們替代了孩子的手替代了孩子的腳,以為這樣做是在愛孩子。可是,在這樣事事都被替代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怎麼可能有自信?孩子如何走進群體、長大以後怎樣融入社會?他真的不敢走出去啊。

綁縛還是幫助(3)

這樣的孩子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孩子兩三歲了還幫他穿衣服;七八歲了還幫他洗襪子洗手絹洗澡;上學了,每天媽媽幫他削很多鉛筆、水果用牙籤插好了喂到他嘴裡、扛著掃把替孩子到學校值日打掃衛生;上大學了,陪著孩子報到、幫孩子打掃宿舍、鋪好床,有些媽媽甚至不再工作了,租間房子住在學校附近,好給孩子洗衣服。

不讓孩子玩水、不讓孩子玩沙子、不讓孩子在地上爬、不讓很大的孩子單獨上學、不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不讓孩子交朋友……在安全的範圍內不讓孩子做很多可以做的正當的事情。

有這樣一對母子,有一天媽媽收到兒子寄來的一個很大的包裹。同事好羨慕,媽媽想:兒子長大了,兒子懂事了。同事們都期待著:你兒子給你寄了什麼東西?開啟一看,原來是積攢了很久的臭襪子、衣服,兒子讓媽媽洗好了再寄回去。

有些孩子沒有能力,很被同學們瞧不起。要知道,很多在外面被人瞧不起的孩子回家是很蠻橫的。因為他沒有鍛煉出能力,所以一些事情不會做,而被人瞧不起,在外面受了窩囊氣,回家就把氣撒在父母身上。

或許孩子三歲之前在你身邊生活,一旦他進了幼兒園,孩子經常發火和憤怒時,你就瞭解,也許是你教他的方法在幼兒園沒用了、用不上了,因為幼兒園的小朋友和阿姨“不吃他那套”,當他發現自己的方法用不上了,就很著急,就想發脾氣控制人。

一兩歲的孩子就已經會跟父母玩這個“遊戲”了,他已經學會了用哭來控制父母:孩子只要一哭,父母就會給他想要的東西。你就會滿足他的需求,就覺得你應該給他。因為我們見不得孩子哭,非常想制止他哭,所以我們為了不讓他哭,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