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了繁華的大都市。
秦國越戰越強,各國使節駐節咸陽者不在少數;再加上秦國的政治比起山東之國更形開明廉潔。尤其是秦國幾代國君都不是平庸之輩,對人才的使用上更是獨樹一幟,大多數人才都是山東六國遺棄的人才。商鞅、張儀、範睢、蔡澤、蒙驁這些外來人才身居高位,位極人臣,很好地吸引了在山東六國不能得志的人才齊集咸陽,成為一時之盛。
從某種意義上說,咸陽是一座很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熟知中國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把農業定在第一位,其餘次之,特別是商業,即使商人很是富有,其社會地位也不高。“重農抑末”這一傳統政策的始作俑者正是商鞅,是他在秦國率先推出。
這一政策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巨大,有人大加指責,說這限制了商業,致使中國沒落,由極盛轉向衰敗。其實,這不能怪商鞅,他當時採取這一政策是合乎時宜的決策,因為當時秦國還很弱小,貨物匱乏,那些商人和現在的“倒爺”差不多,把東西從一地販到另一地,從中謀取厚利,不抑制則秦國不能富強。
儘管秦國對商業很是壓制,但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全面取締,只是國家政策不提倡。在咸陽仍然可見過往商販,叫賣之聲不絕,燒餅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在了咸陽街頭。(按:燒餅的出現是因為石磨的發明,麥類才逐漸由粒食走向麵食。據說,燒餅最先出現的地方就是咸陽,原因當然是因為關中之地多種麥。)
在一段繁華的街面上,聚集了不少人,可以說人山人海,踮起腳尖,伸長脖子,好象在看西洋鏡。
“讓讓讓,讓我一下,請讓一下。”叫讓之聲不絕,響個不停,拼命地往裡擠,可是人太多,他使出吃奶的力氣也是別想擠進去。
這些人穿著各異,有商販,有農夫,也有行商,更多的是讀書人。商販、行商、農夫不過是看熱鬧的,正主兒是那些讀書人,一個個一臉的焦急,好象在奔向青雲路似的。
“不買的就讓下,不要站在這裡湊熱鬧。”一箇中年文生一邊抹著臉上的汗水,一邊嘀咕:“人這麼多,熱死我了。這都啥天頭了,還這麼熱。”他這話只說對一半,他之所以這麼熱並不是因為人多,溫度太高所致,還在於他拼命往前擠給累的。
一個農夫一把把他推開,道:“瞧你還人五人六的,讀書人一個,居然這麼沒禮數,就你買得,我看不得?”
這個文生哪有心情和他爭論,道:“看得看得,等我買了你再看。行行好,讓我一下,我都等了好幾天了,都沒有買到,急死我了。”
“不要讓他,讓我。”他後面一個文生冒壞水了。
這裡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人,那是因為幾天前這街面上開一個“四寶齋”店鋪。何為四寶?筆墨紙硯文房四寶!
這家店鋪的墨和硯雖好,也還不足以吸引如此之多的讀書人,古代的讀書人哪一個不是對墨和硯有所研究,在他們眼裡,吸引力還不夠。真正吸引他們的是兩樣東西;紙和筆。
筆是上等的狼毫筆,柔韌性好,富有彈性,更重要的是牢固,不易脫落,使用的時間長。哪個讀書人不是有些想法,哪個不是想把想法聚於筆端?這種狼毫筆蓄墨多,舒適度好,寫起來非常流暢,特別宜於讀書人,他們能不挖空心思買上幾枝嗎?
最讓讀書人想得到的就是這家店鋪的紙,其質量好自是不用說。關鍵在於,讀書人深受書簡所累,書簡和紙的優劣一目瞭然,讀書人誰不想要?還有不把削尖腦袋了往裡擠的道理。
這家店鋪的大掌櫃不是周衝,而是著名的兵家尉繚,說起來還真讓人想不到。
尉繚子是一個懷有濟世之心的高人,自然知道紙筆對於當時讀書人的重要性,才向周衝建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