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末民初開始,革命這個詞便一直沒離開過。從最初的小心翼翼,到現在已經被人所熟知。圍繞著革命復興,無數年青志士都踏上了追尋革命成功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以後,大批留學生陸續回國,其中大多數人朝氣蓬勃,帶回在國外所增長的見識與思想。大力宣傳科學之餘,也開始傳播各種革命思想。
以孫中山為首的‘三民主義’,以及由馬列思想而創立的工農革命也陸續粉墨登場。不同的思想跟政治主張,也開始代表著不同階段互相爭鬥。
混亂的政治局面下,很多受到革命思想薰陶的年青人,毅然告別家人踏上革命的道路。這些年青人當中,有很多在追尋革命復興的道路上都付出了生命。
革命,革誰的命!便是很多時候,百姓們對於這個詞的理解。而民國建立之後,先是國民政府以北洋政府進行的北伐戰役,在到後面國黨與中共的政治博弈。
無論是那一種革命,都必然帶有絲絲血腥之氣。很多年青人踏上革命之路之後,有時便一去不復返。對於這些離開家人踏上革命路的年青人,家始終是他們的牽掛。
只是時局未定,加上國黨對於中共實施的白色恐怖打擊。令很多遠離家人的革命者,不得不把這份思念隱藏,期盼著革命成功那刻的到來。
如今兩黨因抗日而再次進行合作,中共方面在合作之前,也讓國黨方面承認中共的合法政黨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重返大別山的先遣隊方敢回家探望一番。
看著跪在院子中嗑頭的楊細,那怕心中始終牽掛這個長子的楊父,內心欣喜之餘卻不敢流露太多的高興。做為父親,他很清楚兒子做的事,那是殺頭的大事。
可做為母親的楊母,對於這個早年便踏上革命路的兒子,其實是一直心存牽掛的。那怕在他們家受到迫害的時候,楊父表示沒這個兒子,當這個兒子死了。
可誰都知道,這是為了保全他們一家的安全。實際上,這個兒子死沒死,他們兩口子都不知道。畢竟,那怕楊細有時想寫封信回來,卻同樣擔心給家人帶來傷害。
離開整整六年之久的楊細,今天是第一次回到家。六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卻也不短。也難怪先前在院子前,離家時還是小丫頭的妹妹,已然認不出這個大哥了。
當初離家時,還是熱血青年的楊細,如今已經是一位老資格的紅軍戰士。更是如今偵察旅中,一名優秀的連長。若是下放其它部隊,擔任營長想必也沒任何問題。
看著同樣淚流滿面的兒子,身為男人的父親依舊錶情冷漠,任由兒子在自己面前嗑頭。只是眼中閃爍的淚花,足以說明這個不善言辭的父親此刻的心情並不平靜。
相比之下,身為母親的楊母卻直接衝了過去,摟著跪在地上的兒子同樣淚流滿面的道:“兒啊!你終於回來了!這些年,你咋連封信都不給家裡寄呢?娘還以為你咋了呢!”
自從紅四方面軍開始轉戰川陝之地,當年只是紅四方面軍一名普通戰士的楊細,只是眾多從湖北離家踏上革命路紅軍戰士中,一名微不足道的戰士。
這樣的情況,在整個大別山地區沒有一萬也有八千!
每次聽到有人傳回的一些訊息,楊家人便會擔心自家兒子是生是死。每次聽到有關紅軍的情況,家有子弟在紅軍中的人家,就會為自家子弟的生死而擔憂牽掛。
跟著楊細一起過來的先遣隊員,同樣覺得眼睛有些泛紅。此次有資格選調進先遣隊的戰士,大多都是八路軍中資格比較老的戰士。
可以說,這些戰士在普通部隊,都是班排長的職位。特意挑選這些隊員過來,也是希望能在短時間內,將先遣隊的規模擴大。這些人,也可以擔任部隊的基層指揮跟骨幹。
清楚這種時候,不適合打擾,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