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怪老美熱衷於發展戰爭工業和發動戰爭,這種思路絕對是無比英明的。
軍校從德國進口了一批教學用的步槍、機槍、戰車、坦克、卡車和各種大炮,用於教學。大規模裝備不用急的,等兩年的學制結束,北部灣特區的軍工已經有足夠的武器裝備用來裝備這些部隊。
用於教學的裝備花不了多少錢,總計不過幾百萬。能用如此低的成本,換來北部灣特區的三十年委託管理權,無論如何都是值得做的生意。
至於,東北抗聯的部隊,軍校直接按照100人左右一個支隊的編制重組了部隊。
偵察班7人,一支反坦克槍,一支帶瞄準鏡的98k。
二支特戰排72人,12挺機槍、一罐火焰噴射器。
一支炮班8人,兩門60毫米迫擊炮。
一個炊事員、一個衛生員、一個通訊員。
這樣的小股部隊,容易在敵後進行襲擾,斬首,破壞補給,破壞通訊等靈活戰術,補給容易,特區還將為東北抗聯設定兩個配置直升機的快速移動後勤中心,既能對遊擊特戰支隊實現補給,還能對傷員進行快速轉移。
特區中央對東北抗聯非常重視,要求唐劍行在考察之時就要把握兩點,一是堅定抗日,二是背後於各方勢力沒有牽連。尤其是對老毛子沒有牽連,因為特區的總體規劃中羅州省計劃,是要對老毛子下手的。
新培訓的東北抗聯部隊,要能指揮的動,控制的住。特區安排指揮官負責東北戰場的協調,各個支隊的主官和政委要特別培訓,要這些支隊自覺的把個人命運與特區的命運連在一起。
也正是這樣的要求,唐劍行不得不慎重慎重再慎重,派往東北考察的同志,吸收的抗聯成員必須是無黨派人士,對日寇有血海深仇的,最好是抗日學生。
好幾個月時間,才考察了七八千人。不過,相信到35年年底,滿編3萬人,總計300個支隊將被建立起來。這是支名義上歸宋夫人的指揮的部隊,他們的戰績直接關係宋夫人的榮辱,特區在這一點上不敢馬虎。
培訓學校的專業分的很細,基本按照馬都軍校的大綱來執行。步兵設計科目,炮兵設射擊科目,戰車射擊科目,都是基礎科目。不過,張旭東不打算為了省錢而砸了自己的牌子,反而,不計成本地給學員提供實彈訓練機會,子彈、炮彈、汽油像不用花錢一般,可了勁地讓他們打。
特區工具機工業公司正式投產之後,老式的子彈生產線全部淘汰。全部採用現代化的高速生產線,子彈的產量大幅度的提升到月產二千萬發。各型炮彈產能也大幅度提升,隨著漢武市鋼鐵聯合體的產能激增,各種戰爭耗材已經大幅增長。
而且北部灣戰爭耗材公司投產之後,兩家企業的生產能力將更加大。撐過35年底,就有能力向其他國家出口。
每人每月的實彈訓練量為定額100發,炮兵每月實彈發射量為每門十發。坦克、戰車、卡車的駕駛時間不受任何限制,發動機除檢修保養時間,幾乎不停車。
這種變態的培訓量下,就算是垃圾兵都成了技術兵了。士兵的射擊成績達到了三百米碗靶十中六以上的成績。炮兵也能夠快速瞄準擊發,學員學車的興趣最高,大大小小的兵都掌握了基本技能。
不過,這僅僅是開始,後面等待他們的是各種魔鬼訓練,連以上指揮官被單獨要去學習指揮學、戰場協同等高階別課程。
這些課程之外,明年還有一大堆模擬實戰訓練。
東北抗聯的支隊培訓,除公共課程之外。所學完全與其他四個師不一樣。
他們每個人都要必修一門戰場急救學,衛生員則還要必修三門醫學課程:《防化急救》、《戰場手術》、《麻醉學》。衛生員要確保支隊任何一個傷員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