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和其他作家看到了希望,重點是如何營銷。
國內的作家往往不知道怎麼推銷自己,都是把小說交給出版社就不管了。
出版社對於純文學書籍沒有太多的宣傳手段,主要是依靠作家的知名度進行宣傳。
像林子軒這樣多方面發展的不多。
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是當下的一種熱潮,出版社和雜誌社願意和影視公司合作,向影視公司推薦作家的作品,為作家創造收益。
以《許三觀賣血記》來說,改編成電影林子軒能拿到三十萬的改編費用。
其他還有電視劇和各種形式的舞臺劇,運作的好,光是改編費用就超過百萬。
所以,怎麼推銷自己的作品,是國內作家和出版社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這點上,《百花》雜誌做的很好,他們在八十年代就和張億謀簽訂了“首看權”協議,為作家和導演之間牽線搭橋。
對《許三觀賣血記》這部小說,國內的文學評論界基本上是一片好評。
然而,對姜聞拍的電影,有人不大看好,擔心姜聞拍的太過尖銳,會和當年的《活著》一樣過不了審查,最終不能在國內上映。
也有人覺得姜聞會把這部片子拍的和《活著》的風格類似,在藝術性上無法超過張億謀。
還有人對葛尤能不能突破錶示懷疑,葛尤拍了三部賀歲片,別到時候觀眾還是看賀歲片的感覺,那樣就把這部片子給毀了。
圈子裡各種聲音都有,葛尤的壓力不小。
這些天,葛尤雖然一直宅在家裡,卻也會翻看報紙,和朋友交流。
他拍的時候覺得挺好,拍完後覺得還能更好,就會有這方面的擔心,觀眾能不能接受。
葛尤拍賀歲片也有壓力,但壓力不大,只要把觀眾給逗樂就行了。
對待文藝片,他格外的認真,不想被人當成單純的喜劇演員看待,藝術在他心目中還是相當神聖的,他有著一顆成為藝術家的心。
“尤哥,忙什麼呢?聽說喜歡上攝影了?”林子軒招唿道。
“瞎忙唄,就是覺得好玩兒,買了一臺相機拍拍身邊的景緻,是那種一拍就能出照片的,方便,不用到照相館去洗了。”葛尤回應道。
葛尤有不少愛好,不光是玩玩,他喜歡琢磨,能把愛好琢磨成專業水平。
有愛好的人生活過的有滋味,不會覺得孤獨,還能緩解壓力。
“馮哥正在琢磨下一部片子,可能會和好萊塢合作,還是賀歲片。”林子軒提醒道。
“前兩天曉剛和我提了一嘴,他有個想法,我倒是沒什麼,就怕老外不適應咱們的工作方式,溝通起來麻煩。”葛尤擔心道。
“沒事兒,在咱們的地盤,不能太慣著他們,華國人民早就站起來了。”林子軒玩笑道。
兩人聊了幾句,電影開始放映。(未完待續。。)
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生的悲喜劇
姜聞的這部《許三觀賣血記》更像是一個傳奇故事。
影片透過許三觀這個人物勾勒出華國底層民眾幾十年的生活變遷,每一次遇到生活上的磨難,許三觀都是依靠賣血來化解。
賣血成為底層民眾謀生的主要手段,電影中的小鎮成了一個縮影。
姜聞著重刻畫了許三觀賣血時的神情和舉動,他把許三觀當作英雄進行塑造。
一個有著各種毛病的小人物原本不具備英雄的氣質,然而,在每一次賣血的時候,許三觀都像是上戰場的英雄。
他是為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愛人才去賣血的,這件事本身就有一種悲劇的東西在裡面。
於是,許三觀在姜聞的鏡頭下成了一位悲劇英雄。
只不過,葛尤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