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6部分

楊嗣昌道:“關於這一點,微臣也早有計議。十二萬官兵中。步兵七萬四千名,每名每天發給餉銀五分,一年共需銀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兩;馬兵三萬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餉銀、草料銀一錢,一年共需銀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兩。兩項合計共需銀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

崇禎聽到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這個數字,臉色慘變,幾乎要滑到椅子下面去。這數字別說叫他拿出來,就算叫他想一想,也會全身發冷。趕緊揮手道:“這麼多錢,朕沒有!”

楊嗣昌早猜到他的反應,便進言道:“微臣也知道朝廷缺銀,因此微臣想了個法子,這筆錢不妨由皇帝的內努、親王、勳戚、文武百官一起來籌集,咱們大明朝這麼多官兒。每個拿出幾千兩來。便能湊足。”

崇禎想了想,好像有道理,大明朝的官兒沒有千兒也有八百,一個官兒出點錢。湊足兩百六十二萬兩銀子不是小菜一碟麼?當下便喜道:“此計不錯。我這便下旨徵銀。”

他連楊嗣昌的第三個計策也沒心思聽了。先把錢弄到再說,嘩啦啦地就寫了詔書下去,讓各有的親王、勳戚、文武百官都援資給朝廷。可是……詔書發下去之後。除了幾十個小官各自捐了少量銀兩上來之外,大官兒們居然一個也沒動靜。

崇禎大怒,大開朝會,怒罵文武百官道:“朕諭令勳威之家捐助,至今抗拒,全無急公體國之心。就是省直鄉紳也不捐助,及至賊來,都為他所有了。怎麼這等愚?”

百官捱了罵,倒也不臉紅,叫道:“臣等實在沒錢,請皇上發內努……”

崇禎大怒:“朕的內努早花光了,沒錢。”

百官也道:“臣等的錢也花光了,沒錢。”

君臣一起眼瞪眼,瞪到後來,崇禎無奈,只好又召楊嗣昌來商議:“愛卿的計策不成,這些個官兒沒一個忠君愛國的,都把錢藏著不拿出來,等著賊寇去搶他們的,簡直一群混賬,愛卿可有更好的計策嗎?”

楊嗣昌其實也有一套備用方案,便提議道:“既然如此,只得把這二百多兩銀子按田畝加派下去了。”

崇禎聽了便道:“也就是加徵因糧?”

所謂“因糧”,是一種特殊的徵派方式,也就類似於窮人不交稅,富人才交稅的一種特殊徵稅手段,明代的“因糧”標準是五兩銀子,也就是糧稅在五兩銀子以上的人才交的一種稅,這種稅收標準是由盧象升提出來,一直沒能得到真正的實行,他的本意是富人交上一點稅並不影響什麼,窮人卻可以免交,不會受到這樣的稅賦重壓。

盧象升提議的這種“因糧”徵稅法其實非常先進,頗有點後世的稅收風範,因為他深知民間疾苦,知道百姓們已經不堪重負,所以才把貧人從納稅的範圍裡剔除出去。但是楊嗣昌卻不一樣,他並不像盧象升那麼懂得民間的疾苦,此人其實就是一個大話精,根本搞不清楚天下的情況。何況他本人也是大地主大官僚,若是這樣徵稅,他家也要重重地交一筆錢,於是聽到崇禎提起“因糧”,便趕緊進言道:“不行啊,皇上,這種徵因糧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崇禎奇道:“為何行不通?”

楊嗣昌道:“因糧輸餉,首先要搞得清楚哪些人家裡的田畝需納賦稅超過五兩才行,但是宦室富民從來飛灑、詭寄,以避大戶差徭,如今欲分貧富,其事甚難,只分得個巧拙而已。”

崇禎也是個腦子差的,一聽他這話,頓時就覺得有理,道:“那怎麼辦?”

楊嗣昌道:“別搞什麼因糧不因糧了,直接把這二百多萬兩銀子均分到天下所有的田畝上,管他貧富一體加徵,這樣一來,攤到每個人的頭上其實也沒有多少,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

崇禎思來想去,也無更好的想法,便嘆了口氣道:“好吧,就按你說的做!”